椰风、海韵、阳光、沙滩……海南以其独特的气候条件和自然资源,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居家养老”模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老人前来“猫冬”。尤其是哈尔滨的一些老人们,每到冬季就像候鸟一样纷纷飞向三亚,使这里形成了一个“东北老人区”,老乡们快乐地过着“异地家乡生活”。 近日,记者对冰城老人的三亚“猫冬”生活进行了了解。
入冬,5000位“候鸟老人”飞往海南
哈尔滨老人去南方“猫冬”始于五六年前,当时多数人都是以旅游观光为目的,逗留时间较短,近两年发展为以度假越冬为主。
据黑龙江康辉国际旅行社副总经理韩玉鹏介绍,常年生活在北方的老人都比较向往大海、沙滩、温暖的气候、湿润的空气和南方的风光,于是,伴随着消费观念的变化,冬天前往海南、云南等地旅游的老年人越来越多,他们并不满足于十天八天的短期旅游,一些南方海滨城市便纷纷建起了养老院、老年公寓、家庭旅馆等,为这些“候鸟老人”提供栖息地。每到冬季,从哈尔滨到海南的旅游报价比其他季节便宜,而客流量又不像“黄金周”期间那么大,老人们便纷纷从冰天雪地飞往椰林海景。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哈市大约有近5000位“候鸟老人”飞往海南避寒。
哈尔滨市的各大旅行社都不约而同地推出了“越冬团”,目的地主要集中在海南省,时间从1个月到6个月不等。旅行社的报价也不相上下,日期多为一个月,包括单程机票、吃、住,每人的花费大约在2500-2800元左右,再加上旅游景点的门票费用,平均每人的花费3000多元。老人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延长住宿的时间,或者在当地找一家东北老人聚集的公寓,一住就是半年,春节都不愿回家乡过了。
冰城老人三亚为东北人建“家”
越来越多的哈尔滨老人到三亚养生避寒,不但给三亚带来了巨大商机,还带动了许多冰城人来到这里为家乡人服务。今年61岁的冰城老人孙非,是哈市香坊区教师进修学校的一位退休教师。2002年冬天,他飞到三亚,创办了一处“东北老年人休闲中心”,从那以后,这里就变成了东北老人的“家”。
孙非老人在岗时,曾受单位指派到北戴河办过多年教师休养所。退休后,他看到哈尔滨有许多老年人一到冬季就飞往南方,过“候鸟式”生活,可有的老人害怕到了南方人生地不熟,会不习惯那里的生活,他便萌生了到海南创办老年人休养场所的想法。身边几位老伙计也鼓励他道:“你去海南建渡假村,我们一定跟着你!”有了这些老朋友的支持,2002年冬天,孙非飞到了海南,一边沐浴冬天“夏日”的阳光,一边进行调查研究,走访在那里的家乡老年人,在三亚河东区红沙镇海边,他租了一栋3000多平方米的楼房,办起了“东北老年人休闲中心”。
哈尔滨和海南三亚相距遥远,单枪匹马,要办一处休闲中心,困难重重。资金不足,他把自己多年的积蓄拿出来,筹集了20多万元,将房间进行了简单装修,为每个房间安上热水器,买来床和被褥;人手不够,他把亲属动员来帮忙;为了使家乡人吃上可口的饭菜,他特意从哈尔滨聘请来厨师,一日三餐调着样地做东北菜;老年人出门行走困难,孙非就定期包车安排他们到各景点游玩,丰富他们的生活;春节期间怕老年人想家,他又组织大家排练节目,搞各类竞赛,保健知识演讲等活动……(新华网-哈尔滨日报)[编辑: 钱文胜]1
随着休闲中心口碑四处相传,来这里休闲居住的老年人络绎不绝。每当看到这些老年人幸福的笑容,孙非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满足感,他告诉记者:“每名老人在这里连吃带住的费用每月仅600余元,我创办这个休闲中心,为的不是赚钱,而是在它乡异地为家乡更多的同龄人提供服务,减轻儿女们的负担,一想到这些,我感到无比的喜悦和自豪。”
“候鸟老人”心愿:健康快乐
在“东北老年人休闲中心”居住的老年人都来自哈尔滨,他们当中最大年龄已有84岁,最小的人也年近花甲。大家从遥远的家乡到这里,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健康和快乐。
今年74岁的老人吕秀泉已在“休闲中心”住了三个冬天,在这三冬中,他的老年病不但出奇地见好,离休后的寂寞和失落感也悄然消失了。吕老告诉记者,他是哈尔滨歌剧院的老文艺工作者,离休后,一下子闲下来很不习惯,心脑血管病也越发严重,听老战友说海南气候好适合养病,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到了“休闲中心”。到这里,他与同龄的家乡人相伴,还有以往工作中交往的朋友,大家打开“话匣子”一聊就是一天。这里的老年人生活很有规律,也很充实。每天早上大家集体出操,有的打拳,有的舞剑,有的跑步,有的跳操,晨练后大家有说有笑地回“家”共进早餐。白天,“休闲中心”组织大家打麻将、下象棋、打乒乓球,玩到兴致高时,大家就围在旁边当裁判,给双方鼓气,竞技者更是不让你我,争得面红耳赤,一天过得很有意思。快到春节了,儿女们一天几遍电话催老两口回家过年,可老两口舍不下这美丽的风光和这些老伙伴,决定春节就在三亚过了。为了能永远记住这段幸福的时光,他还谱写了《健康快乐赛神仙》和《永恒的春天》两首歌曲呢。
“来这里刚刚两个月,就交了许多老朋友,多年来孤独寂寞的生活终于结束了。”今年84岁的老人李忠诚,11年前老伴去世,多年来他一直在两个儿子家住,由于有骨质增生和气管炎等病,一到冬季李老没法出家门,在家十分寂寞。今年跟着老朋友到了三亚,他很快就融入到群体当中,他和一位老弟同住一居室,两人有说不完的话。闲暇时,他主动给院子打扫卫生,聚会时得到了大家的称赞,春节联欢会,大家都各显技能,他也准备了两段京剧亮亮相。李老快乐地说:“到了这里,痰没了,腿也不疼了,最主要的是有说话和玩的伴儿了,我呀觉得晚年生活也有意义了!”
“候鸟老人”给三亚带来商机
家住道里区民安街的杨喜贵老人已在“休闲中心”住了三个冬天,2005年10月,他再次飞到三亚后,花20万元买了一套100多平方米的楼中楼住房。他将房子装修一新,邀请孩子们共同来此过春节。为了表达他对这里的喜爱之情,他赋诗一首:“天涯海角安个家,屋内阁楼不太大,留给儿孙常来此,人生走累解解乏。”
像杨老这样在三亚买房的哈尔滨人不占少数,据哈尔滨人王滨介绍,因为她有严重的心脏病,三年前来到三亚,在河西区明珠花园买了一套70多平方米的住宅,那年仅花了5万多元。可才三年工夫,房价整整翻了一番。据介绍,河东区新建的单洲小区,有三分之二的新房被哈尔滨人购走,其中很大一部分购房是用于度假和养老。随着越来越多的哈尔滨人迁居三亚,在河东区自然形成了一条面向东北人的买卖街,在此做生意的人都是哈尔滨人,有开饺子馆的,有做杀猪菜的,有卖烧饼的。在这里,大家吃的是家乡味儿,听的是乡音,偶尔有熟人相遇,惊喜不已。
三亚正成为哈市老年人心目中的“人间仙境”。( 新华网-哈尔滨日报) [编辑: 钱文胜]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