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地为纸水做墨,写地书的时候思想顾虑少,放得开,能挥洒自如随心所欲,而且还经济方便。”
本报记者 仲爱梅
吃完晚饭,庄汝明就拎上毛笔和一小罐水出门了。从去年夏天开始,这几乎成了他每天的固定安排,除了刮风、雨雪天气,很少间断。
庄汝明的目的地是泉城广场。那里有几个他的固定“书友”:擅长写小篆的孙老师、能“左手写反字”的陈老师……爱好写“地书”的他们形成了一个“书法圈”。“书法圈”由最初的两三个人发展到现在的十人左右,队伍不断壮大,前一阵子他们还计划着上网,用网站推广传统的书法作品。
去年夏天,退休在家的庄汝明第一次看到有人在泉城广场上写地书就被深深吸引了。“围观的人陆陆续续都走了,就剩下我还在那儿,跟着人家一圈一圈地看,舍不得走。”当时的场景庄汝明至今记忆犹新,“我记得有个老师写了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落款写错了,我给他指了出来,然后我们就聊起来了。”一开始庄汝明总担心自己写不好。书法虽是他的爱好,但毕竟没有受过专门的训练,能写好吗?“书友”们就鼓励他:“没关系,能欣赏就能写!”现在,庄汝明已经是这个圈子里小有名气的人物了。唐诗宋词、古文、毛主席诗词,这些用他最擅长的行草写出来,龙飞凤舞很有气势。
“大地为纸水做墨,写地书的时候思想顾虑少,放得开,能挥洒自如随心所欲,而且还经济方便。”笔、墨、纸、砚费用昂贵,地书的开销就小多了。庄汝明他们还发明了一种专门用于写地书的海绵笔:把海绵修剪成笔形,尽管简陋却很实用,比毛笔更方便也更耐磨。
在广场上写字总能吸引群众特别是外地游客围观,也有很多外国的友人。在他们眼中,广场地书不仅新鲜有趣,也是在弘扬传统文化。庄汝明记得有一次他刚写完《黄鹤楼》,就吸引了一位来自武汉的游客,“黄鹤楼”将两个素昧平生的人联系在一起,他们聊了很久,还成了朋友。时间长了,庄汝明也觉得书法已不仅仅是自己的兴趣,更生出了一种充当“泉城文化使者”的使命感。“书法是我们的国粹,虽然这些年有些受冷落,但还是应该发扬光大。”庄汝明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