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黔在线讯“一人进红星,全家齐脱贫;两人进红星,全家奔小康。”这是镇宁农民的口头禅。一位生产一线的农民告诉记者,他们的年收入已由建厂之初的3000多元提高到如今的1万多元。
1996年,实施对口帮扶的青岛市组织青岛红星化工集团,在我省注册成立了镇宁红蝶钡业公司。 公司先后投资近2亿元修建了钡盐生产基地,并改制为贵州红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功上市。每年支出原材料采购、运输等费用达1亿多元,直接或间接解决了1万多人就业问题,带动运输、采矿业的发展。每年为镇宁自治县创造了70%以上的财政收入,其钡盐产品在国际市场占有率达30%以上。还捐资1000多万元,为周边村寨建学校、修公路、安装闭路电视、接自来水、帮助失学儿童重返校园等,成为东西合作的典范。
自1996年国务院决定大连、青岛、深圳、宁波对我省实施对口帮扶以来,各城市既注重捐款捐物,实施“输血”,更注重开展经济协作,增强“造血”,从而,既促进了我省扶贫开发,又实现了双方的互惠。
青岛市在贵州总投资近6亿元,共实施经济协作项目45个。
原贵州电视机厂、风华电冰箱厂曾经是我省骨干企业,后来在市场经济大潮中陷入困境,在与青岛海信集团、海尔集团的协作中实现了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企业起死回生。
海尔电器公司与风华电器厂合资兴办的贵州海尔电器有限公司成立6年来,累计生产销售海尔冰箱180万余台,创产值25亿元。
海信集团与贵阳华日电器有限责任公司合资创办的贵阳海信电子有限公司投资4.5亿元,在国家级贵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兴建了占地570余亩的海信工业园。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彩电年产量从5万台增至100万台。
深圳市利用基金贴息贷款的形式,对贫困地区市场前景好的特色企业进行“造血式”扶贫,实施了66个项目,涉及企业改扩建、矿产、生物、农业资源开发等。
毕节地区印刷厂、织金县水泥厂、独山县胶鞋厂等一批中小企业,曾因设备落后、资金短缺而难以为继。深圳市贴息贷款基金注入后,这些企业经改扩建,显示了较好的发展前景。同时,拉动了一批相关产业发展,解决了当地部分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
宁波市服装、电器、餐饮、建筑建材等行业的100多家企业在贵阳安营扎寨,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也拉动了我省经济的发展。
大连市多次举办贵州产品交易会,找到了贵州产品与东北市场的接合点,提高了贵州产品的知名度,拓展了销售渠道。
8年来,4城市共向我省无偿捐赠6.583亿余元,新建、改扩建希望小学619所,兴扩建医院、卫生院(所)234所,资助3.7万余名失学儿童和特困生入学,兴修基本农田13.86万亩,解决了38.7万人、25.5万头牲畜饮水问题;兴修乡村公路1906.8公里,解决了100余个村通电难题,协助1500余户特困农户移民搬迁。
共捐赠衣被3769.5万件,捐赠的汽车、彩电、电脑、医疗设备等价值2亿余元。深圳实施的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双改”,青岛的“温饱示范工程”,大连的“四位一体”生态农业项目,宁波的“覆盖千家万户、千家万户脱贫致富”项目,为我省贫困地区扶贫开发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实施我省丰富的生物、能源、矿产等资源与对方资金、技术、市场等优势互补战略。协议项目500余项,协议资金73亿元,涵盖了工业、农业、商贸、旅游、文教、房地产等多个领域。
采取免费培训、干部挂职锻炼等办法,共培训县、乡、村和农民2万余人。同时,选派了200多名干部到我省贫困地区传经送宝,挂职锻炼。我省组织输出13万余劳务人员,劳务收入6亿多元。通过实施“东西支教工程”,组织200多名青年骨干教师、200名青年自愿者到贵州支教。
作者:田仁碧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