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北京志》(下)首部译本《赵氏孤儿》200年前流行欧洲【出自《北京志·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卷·出版志》】
戏剧《赵氏孤儿》不仅在国内耳熟能详,而且早在200多年前就已在欧洲流行了。雍正十年(1733年),法国耶稣会士马若瑟将《赵氏孤儿大报仇》剧本译成法文,先是在巴黎的《法兰西时报》选载,后来全文收入《中华帝国志》,成为中国剧本的第一部外文译本。 由于《中华帝国志》英文版、德文版、俄文版相继问世,《赵氏孤儿大报仇》便流传于欧洲。法国18世纪启蒙思想家伏尔泰把它改编成《中国孤儿》新剧,在巴黎公演,歌德看了以后十分兴奋,大加赞赏。
许多人都知道,前段时间热播的电视剧《大宋提刑官》出自世界上第一部法医著作《洗冤录》,这部专著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同时也是西方法医学形成和发展的启蒙性读物。清康熙年间,法国传教士巴多明把中国的《洗冤录》选译在《北京耶稣会士报告》第4册中,传入欧洲,为西方法医学的形成做出了很大贡献。最早记载梅尚荀程“祖师爷爷”【出自《北京志·文化艺术卷·戏剧、曲艺、电影志》】
我国的戏曲艺术,早在其孕育时期,就有师承教习的传统。这种师徒传承的方式大致分为四种:设堂授艺,又称“私寓弟子”,弟子取名时都有一字相同;家塾授艺,请名师在家授艺,弟子按时付给酬金;手把徒弟,又称“私房徒弟”,幼时即投师学艺,恩同父子;拜师深造,成名演员再投名师深造。元夏庭芝《青楼集》中记述了元杂剧女演员赛帘秀、燕山秀为“珠帘秀之高弟”,这是有关戏曲艺术师徒传承的最早记载,可以说,这位“珠帘秀”老先生应该是包括梅尚荀程在内所有戏曲名家的“祖师爷爷”。意外发现雷峰塔古经失而复得【出自《北京志·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卷·出版志》】
古老的雷峰塔历经战火,饱受创伤,她也包藏着许多神秘的故事。公元975年,吴越王钱俶为庆祝黄妃得子,特在杭州西湖畔修建了雷峰塔(旧称黄妃塔),其特制塔砖的一面刻有佛像,而且在塔心中藏有一部白绵纸木版精印、据说可以驱魔驱邪的佛经——《陀罗尼经》。一千多年来,雷峰塔几经战乱,再加上民间盛传其塔砖防邪,使盗砖者日多。1924年9月25日,雷峰塔轰然倒塌,塔藏的神秘佛经不知去向,再没在世间出现。几十年后,北京中国书店在收购古籍时意外发现了失落多年的《陀罗尼经》一卷。史料纠偏燕京古经千年不蠹【出自《北京志·新闻出版广播电视卷·出版志》】
一般认为,中国雕版印刷最高水平出现在宋朝,刚刚出版的《北京志·出版志》则推翻了这种说法。根据记载,1974年在山西应县辽代木塔出土的大量燕京雕版印刷和手抄经卷,最早的是契丹统和八年(公元990年)燕京仰山寺杨家印造的《上生经疏科文》,这些书多为硬黄纸或麻纸入潢,光泽润滑,可以防蛀,至今以经历千年而不蠹,足见当时燕京高超的造纸技术。另有记载,辽代燕京雕造的《契丹藏》同内容相同的宋代《开宝藏》同时传入高丽,前者大受欢迎,高丽俗人沙门慧照到燕京购书,一次就买回《契丹藏》三部共15144卷。
另外,根据《出版志》记载,隋大业年间(公元605-618年)开始刊刻的房山《云居寺石经》,距今1400多年,现存石经14277块,堪称“文字长城”,其中有1355卷经是唐太宗时期三藏法师玄奘所译。这些石刻内容十分丰富,包括隋唐、辽、金、元、明等有关政治、经济、文化、历史、地理等方面,史料和学术价值极高,日本著名佛教学者塚本善隆博士在其学术著作《石经山云居寺与石刻大藏经》中说:“幽燕奥地境内完整保留下来的石刻《大藏》经,是超过敦煌和日本奈良写经的重要原典。修志·人物志书修成年过七旬
修志从来都是一件清苦的差事,修志者必须坐得住冷板凳、钻得进故纸堆、吃得了奔波劳顿之苦。市政总公司的老工程师刘铁珊,为把志书中立交桥的数字弄准确,这位七十多岁的老人骑着自行车,把二环路、三环路绕了个遍,一座桥一座桥地数,获得了最准确的数字和详尽的资料。
记者采访的两位《北京志》常务副主编赵庚奇和田耕都是年逾七旬的古稀老人。他们说,参加修志工作的许多都是像他们一样年纪的老人,不少人是带病坚持修志的。他们中有的没等看到志书出版就去世了。
田老告诉记者,时任北京市地方志编委会副主任的王立行,是主动请缨负责这项工作的。“有一次开会,我就坐在他旁边,看到他讲话时满头大汗,额头上青筋都凸起来了。后来他才告诉我,他的血压连续三天都在200以上了。他说这会不能再拖了,一定要把话讲完才休息。”结果,第二天王立行就被送进医院,一住就是两个月。
1998年,王立行在外地养病呆了一个月,子女们抽空把他简陋的住所进行了简单的装修,他从外地回京一下飞机,就打电话安排工作,希望把时间补回来。6月30日上午,工作人员发现王立行倒在自己的办公桌前,此时他刚刚在改善的住所里住了5天。田老说:“力行曾经对我们说过,大家都是老同志了,要保重。修志工作圆满完成时,千万不要在任何人的名字上加上黑框。”但王立行去世时,离第一部志书出版的时间只有不到5个月。人物·赵庚奇简历[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