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日报1月4日讯 “十五”期间,我市坚持科学发展观,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农村出现了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好势头。
变化之一是农业主导产品产量增加。2005年,预计全市粮食总产达到76万吨,为我市历史上粮食产量最高的年份;油料总产9.23万吨,增长3.6%;肉类总产8万吨,增长22%;水产品产量8.94万吨,增长9.6%;蘑菇形成1500万平方尺、苗木花卉基地10万余亩的规模。 全市基本形成优质粮油、蔬菜、苗木、水产、畜牧和食用菌等6大主导产业。
变化之二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趋于优化。农产品供给实现了由相对短缺到供求基本平衡的历史性转变。200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31亿元,净增8.2亿元,增长36%;农业与林牧渔产值之比由2000年的51:49调整为目前的50:50。结构调整推动了特色农产品开发和苗木、花卉、蘑菇等名特优稀新品种的生产。
变化之三是农产品质量、品牌建设得到加强。目前,全市已制定市级农产品地方标准29个。市农产品检测中心承担起本市及周边地区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定点检测任务。加快了10多个市级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全市已获省级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17个,获国家农产品质量认证25个。
变化之四是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农业适用技术推广取得成效。目前,全市已建立各类乡镇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场)和农科教示范基地31个,总面积28650亩。其中县级以上园区12个,带动农户19060户,带动户均增收573.5元。
变化之五是农业产业化龙头经营机制初步形成。我市已有国家、省、市、县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8个,其中国家级2个,省级7个。繁昌县被确定为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县,峨桥茶叶批发市场、三山蔬菜批发市场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定点农产品批发市场。
变化之六是农业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十五”期间,农业部门共争取了“安徽省蔬菜良种繁育基地项目”、“芜湖县农村能源建设项目”等8个国债项目,引进中央国债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
变化之七是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提高。江堤加固主体工程通过验收,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27万亩。农村电网改造工程顺利完工,市区到三县半小时快速通道、国道省道及县乡公路改造工程进展顺利,初步形成了覆盖全市城乡较为发达的交通、通讯和能源网络。
变化之八是深化农村改革,各项惠农政策得到认真贯彻落实。开展了乡镇区划调整工作,为降低行政成本,加快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创造了有利条件。2005年,全市农业税免除5119万元,发放早、中稻良种补贴金额1336.8万元,落实粮食直补资金1529万元,落实农机购置更新补贴130万元,促进了农业机械迅速发展。市、县(区)相继出台了《芜湖市区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试行办法》、《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暂行办法》、《失地农民合作医疗实施细则》等,保障了农民合法利益。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940元,比2000年净增1282元,年平均递增8.2%。(李道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