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制定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
(2005年12月12日)
《中共甘肃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是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性文件。 现在,我受省委常委会的委托,对《建议》作如下说明。
一、关于《建议》的形成今年7月,省委十届八次全委会议作出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安排后,《建议》的起草工作即开始进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后,为了紧密结合甘肃实际,贯彻好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省委及时举办了“关于全省未来五年发展的思考”研讨班,总结了“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对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主要任务进行了深入研讨,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明确了工作重点,为《建议》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苏荣同志所作的重要讲话,对制定《建议》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建议》初稿形成后,省委常委会、省政府常务会进行了认真讨论,提出了许多重要意见。《建议》稿还广泛征求了省人大、省政协、各市州、各部门、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专家学者的意见。省政协还围绕我省“十一五”规划的制定进行了专题调研。《建议》是在认真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形成的,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建议》形成的过程,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
《建议》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甘肃特点,贯穿加快发展和科学发展的思想,继续坚持我省在改革发展中形成的好经验和总体工作思路,对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了全面部署。这个《建议》经这次全委会议审议通过后,将成为制定我省“十一五”《规划纲要》的重要依据和指导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二、关于“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面临的形势正确认识省情,全面把握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是科学制定“十一五”规划的依据和前提。《建议》指出,“十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五年来,我们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机遇,全力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全面完成了“十五”计划确定的预期目标,经济建设实现了许多重要历史性突破,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突出表现在:一是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生产总值先后突破1000亿元和1500亿元大关,预计2005年达到1750亿元,年均增长10.2%,实现了两位数增长,是历次“五年计划”中经济发展最快的时期。预计大口径财政收入达到25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20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8.4%和14.4%,实现了高于经济增长的目标。预计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372亿元,超过前五十年的总和。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重大进展。交通、通讯、城市基础设施等条件有了明显改善,能源、水利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得到加强。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006公里,发电装机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完成退耕还林2118万亩、退牧还草2280万亩,6000万亩国有天然林全面禁伐,封山禁牧1.05亿亩。三是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工业经济长足发展。预计一、二、三次产业结构由“九五”末的19.7∶44.7∶35.6调整到17∶49∶34。
非公有制经济的比重达到36.2%。
形成了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石化、有色冶金、能源等支柱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9%,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33.4%提高到38%。
今年1-10月综合经济效益指数达到144.9,创历史新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自2001年扭亏为盈以来,利润持续增加,今年1-10月达到55.5亿元。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一大批国有工业企业通过改组改制改造,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增强了市场竞争力。四是农村面貌发生了较大变化。
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一些产业和产品的规模和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农村税费改革取得重大阶段性成果,全面取消了农牧业税,农民负担大幅度减轻。五是对外开放继续扩大。外贸进出口持续快速增长,预计达到25亿美元,年均增长34%。
其中出口11亿美元,增长21.5%。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教育、科技、卫生、文化、体育和人口与计划生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得到加强,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预计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08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63元,年均分别增长10.4%和6.6%,也是历次“五年计划”中增幅最高的时期。总的看,“十五”时期是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快,改革开放步伐迈得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这些成就的取得,为“十一五”和后十年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建议》全面分析了我省发展面临的形势。未来5年,是我省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关键时期,也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我们面临着总体上有利于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不确定因素可能增多,机遇和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环境。从大的环境分析,经济全球化趋势更加明显,产业转移和资本流动加快,为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和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有利于继续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和社会事业发展;全国范围的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加快,有利于优化结构,促进产业升级;国家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作为发展重点,有利于大力推进技术创新,把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增强,为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困难和问题创造了一定条件;通过对省情认识的深化,形成了比较成熟的发展思路;全省人民改变面貌的愿望十分强烈,有利于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实现快速发展。
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是:投资主体和资金渠道比较单一,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小;农业基础脆弱,农民增收难度大,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经济结构调整任务重,工业化水平低,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不高,经济增长方式亟待转变;体制机制制约明显,改革攻坚的任务十分繁重,对外开放程度低,非公有制经济实力不强,发展环境仍不宽松,吸引省外国外资金的能力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资源、环境约束趋紧,生态治理任务艰巨,实现经济与社会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任重道远。针对这些矛盾和问题,《建议》提出了任务和措施,以实现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地发展。
三、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十一五”期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充分体现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两大战略思想的要求。
发展的重点要放在切实推进经济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上;改革的重点要放在继续深化市场取向的改革,创新体制机制上。为此,《建议》明确“十一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两个高举、一个加强”和“两抓两放”的总体工作思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工业强省战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协调发展社会事业,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
按照这个指导思想,《建议》提出,制定“十一五”规划,要遵循以下六项原则:一是必须坚持科学发展,以人为本,落实“五个统筹”,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注重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二是必须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夯实发展基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三是必须坚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科学高效利用资源,发展循环经济,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四是必须坚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五是必须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努力改变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村整体面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六是必须坚持深化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发展,努力消除制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发展改革提供体制保障。七是必须坚持协调发展各项社会事业,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注重社会公平,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确保社会稳定。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十一五”时期既要突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实现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既要注重发展的速度,更要注重发展的效益与质量。为此,在综合分析各方面因素的基础上,《建议》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包括经济增长、资源环境、自主创新、社会发展、改革开放、人民生活和民主法制等方面。这里就两个重要目标做一些说明。一是从我省仍处在夯实基础、改善环境、突出重点、加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出发,提出要保持经济两位数增长,人均生产总值超过万元,人民生活达到总体小康水平、向全面小康迈进。这个目标既反映了形势发展的客观需要,也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要求,同时也符全省人民迫切要求加快发展的愿望。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矛盾和困难,是我们在改革开放实践中总结出的一条基本经验。缩小发展差距、维护社会稳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都需要通过加快发展来实现。体现在发展速度上,就必须保持经济两位数增长,而且要使速度、效益和质量同步提高。“十五”期间,我们已经实现了两位数增长,“十一五”期间继续保持这一发展势头,虽然有一定难度,但随着综合经济实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增强,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特色优势产业初具规模,基本具备了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条件。只要我们抢抓机遇、开拓创新、艰苦努力、扎实工作,这一目标是完全能够实现的。二是从我省工业结构的特点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出发,提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以上。
这比中央提出降低20%左右的要求略高一些,主要是考虑我省工业结构中资源开发类产业所占的比重大,能源消耗高,节能降耗的空间和潜力比较大。同时,高耗能的增长方式也难以长期维持。加大节能降耗力度,不仅是增强经济竞争力的需要,也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而且这个指标不是针对某个行业、某个产业,而是对全省生产总值来说的,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第三产业的发展和高新技术的采用以及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的推广应用,这个指标是可以实现的。
四、关于“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根据对发展基础和“十一五”时期面临形势的分析,围绕确定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建议》明确提出了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主要任务。
这里重点说明以下几个问题。
(一)坚持发展抓项目,继续夯实发展基础。项目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是资金、技术、人才等各种生产要素的聚合体,是优化资源配置、扩张聚集效应的平台。省委发展抓项目的战略决策,是针对我省基础薄弱,经济发展项目少、总量小的主要矛盾提出来的。两年多来的实践充分证明,这一重大决策抓住了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增强了全省综合经济实力和发展后劲。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夯实发展基础,必须继续把抓项目作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途径,坚持发展抓项目不动摇,积极利用一切有利因素,推动项目建设上规模、上水平。《建议》提出,要把抓项目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环节,按照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产业政策和市场导向,全面推进项目建设。积极谋划建设一批投资规模大的骨干项目,突出抓好能够增加财源、增强发展后劲、对经济发展起长远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好项目。以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项目为切入点,缓解基础设施的“瓶颈”制约,推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围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统筹抓好社会发展基础设施项目。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是长期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我们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良好机遇,可以说,没有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就不可能改变我省基础设施的落后面貌。“十一五”是实现基础设施建设新跨越的关键时期,要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建议》提出,要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放在优先位置,加大建设力度。公路建设,以国道干线高速化、省际通道高等级化为重点,实现与相邻省区的高等级公路连接。加快干线公路建设,进一步完善省内路网布局,改善县乡公路,提高通达深度。重点建设兰渝铁路、平凉至西安铁路,推进铁路电气化和复线改造,形成快速、高通过能力的东西、南北大通道。民航机场建设,在提高兰州中川机场和敦煌机场旅客输送能力的同时,积极建设支线机场。能源既是工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也是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要坚持多能并举的方针,加大能源的综合开发和科学利用,加快原油、成品油、天然气管道建设,提高天然气使用覆盖面。合理有序开发煤炭资源,大力开发水能资源,突出发展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核电站和核乏燃料后处理项目的前期工作。《建议》对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利建设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我省自然条件差,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任重道远。《建议》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高度出发,提出要按照保护优先、开发有序的原则,控制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强化对水源、土地、森林、草原和湿地等资源的生态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相协调、人与自然相和谐。坚持分流域治理与重大工程建设相配套,加强小流域治理,巩固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成果,落实封山禁牧措施,加强风沙源治理、水土流失治理和土地荒漠化治理。积极推进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实施石羊河流域生态综合治理和甘南黄河上游湿地保护项目。加强工业污染治理,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搞好兰州和重点城市的大气污染治理,加大对黄河甘肃段水污染治理力度。
创新项目管理机制,广开投融资渠道,扩大投资规模,提高投资的效益、质量和项目管理水平是发展抓项目的根本保证。“十一五”期间,要继续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法人主体到位的原则,健全项目管理制度,完善项目建设服务体系,加强项目质量监督,促进项目建设的程序化、规范化和科学化。针对投资主体单一的问题,《建议》提出,必须积极扩大招商引资,建立健全招商引资的激励机制和服务体系,努力形成政府推动、企业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招商引资工作格局。必须大力引进国外省外投资,积极启动民间资本,不断拓宽项目建设投融资渠道。今年省政府已经建立了省级信用平台,加大了与金融机构合作的力度,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担保机制,增强资本运作能力,创新融资方式,扩大融资总量,促进投资主体多元化。
(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仍然是“十一五”时期我省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任务。要继续坚持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立足于发挥比较优势,发展区域性特色经济,在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实现较快发展,促使第一产业由弱变强,第二产业由小变大,第三产业由慢变快,全面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调整经济结构,要把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放在首要位置,进一步强化工业的主导地位。“十五”时期,我们提出并全力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不断加大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优势支柱产业的力度,五年投入700亿元,对全省经济发展保持两位数增长和财政收入持续增加起到了重要作用。据测算,“十一五”期间保持经济两位数增长,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速度必须达到13%以上。《建议》确定要坚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一是积极采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壮大提升优势支柱产业,重点在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能源、机械制造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发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继续发挥好优势支柱产业的带动作用。二是把装备制造业作为产业发展的重点,做大做强有基础的石油钻采及炼化设备、数控机床、电机电器、真空设备、控制设备、风电设备、军工电子设备等产业,提高产品档次和竞争力。三是积极发展有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在有色金属新材料、精细化工和化学新材料、先进制造技术、重大装备制造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制药技术、医药保健新产品、核应用技术、信息技术等领域实现新的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继续完善现有的各类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开发区等园区,提高聚集生产要素的能力。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多年来,我省经济增长中投资起主要拉动作用,科技创新特别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科技的贡献率偏低。而另一方面,我省在一些学科领域和技术上的比较优势却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度不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还不到20%。
为此,《建议》明确,要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从创新体制机制入手,整合人才和科技资源,加强政策、资金支持,以特色优势企业为平台,加快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要围绕我省优先发展的产业领域和重大项目的关键技术,整合力量,实施重大科技工程和科技专项攻关。通过建设重点实验室和工程中心,开发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新技术,为实现部分行业和领域的跨越式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全面提高企业技术水平,鼓励企业设立开放式研发机构,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的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创新发展模式,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根本途径。必须努力从节约资源中求发展,从发展循环经济中求发展,从保护环境中求发展。《建议》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要着力构建节约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行资源节约制度,减少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形成低投入、低消耗、环保型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推进水利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建立节水型社会。要重视对重要矿种和重要矿产地的科学开发与合理利用,对战略性矿产资源和优势矿产资源实行保护性科学开采,延长资源利用年限。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吸引国内外企业参与风险勘探,提高资源保障能力。
不断拓宽资源利用渠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省外国外建立原料基地。加快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接续产业。
(三)努力做好“三农”工作,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必须始终不渝地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二十个字的要求是一个有机整体,既包括发展农村生产,又包括调整农村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还包括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四位一体”总体布局在“三农”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我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十分繁重,要继续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按照二十个字的要求,全面推进。从我省的实际出发,《建议》把“着力解决‘三农’问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十一五”时期全省经济发展的关键任务,提出了全面明确的要求。
随着中央和省上一系列惠农政策措施的落实,农民增收的政策空间越来越狭小,保持农民收入稳定增加,必须把着力点放在建立长效机制上。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实现劳务经济的超常规发展,是增加农民收入的两大重要支柱。“十一五”时期要进一步发挥优势,保持我省特色农业发展的好势头,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确保粮食省内基本自求平衡的同时,按照区域化布局、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企业化管理、社会化服务的格局,继续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上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完善提高优势特色农业基地建设,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搞活农产品流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议》提出要把发展劳务经济作为减少农民、富裕农民、提高农民素质的一项战略性任务,积极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走出农业、走出农村、走出甘肃。进一步开拓劳务市场,不断加大培训力度,完善劳务输出管理服务组织,建立跨省区长期稳定的劳务输出基地,扩大输出规模,提高劳务经济效益。
改善农村基础条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的重点。针对我省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差,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建议》提出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继续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加快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以乡村道路建设为重点,组织实施好“六小”工程。健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设施建设,基本实现广播、电视和电话“村村通”,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
发展县域经济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发挥城市对农村带动作用的重要途径。今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加快发展县域经济的重大决策,制定了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支撑。《建议》提出要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县域特色,提高县域二、三产业和城镇化水平,发展壮大县域经济,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加强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县城和建制镇建设,健全与城镇化发展相适应的公共服务体系,使其成为产业发展、市场活跃和辐射带动作用较强的经济社会要素聚集区。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制度保障。要继续认真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农村金融体制改革。不断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促进管理民主,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四)充分发挥中心城市的带动作用,协调区域发展。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决定了经济发展的增长主要靠城市带动。必须加快城市经济的发展,使城市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龙头。
《建议》明确提出,要按照城镇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原则,制定科学可行、适度超前的城镇建设规划。要进一步加强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扩大城市规模,完善城市功能,提高聚集生产要素的能力,辐射带动全省的发展。增强和完善兰州的城市功能,使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依托中心城市和交通干线,加快建设不同类型的区域经济中心和功能区,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形成以西陇海兰新经济带为基础,以兰州为中心,以天水、酒嘉为两翼,其他市州为组团,经济特色各异、优势明显,辐射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目前,我省还有169.3万绝对贫困人口和442.4万低收入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23.4%、乡村人口的31.7%,主要集中在少数民族地区和中南部地区,扶贫攻坚的任务十分艰巨。我省实现区域协调发展,必须加快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的发展。《建议》确定,要在经济政策、资金投入、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继续加大支持力度。这些地区也要立足于各自的特色和优势,创新发展模式,培育主导产业,增强“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步伐。
(五)促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省社会事业欠账多,发展比较滞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快社会事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社会相协调。
《建议》提出,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促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的同时,重点加强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大力发展各类职业技术教育。主要考虑,一是发展教育事业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根本保证。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发展滞后的关键,是人才和劳动者素质上的差距。我省人均受教育年限比全国少1年,青壮年文盲率高达8.5%,比全国高4.5个百分点。缩小与全国的差距,就要加快发展教育。二是全面实现“两基”目标的任务还很重,还有19个县要实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目标。为此,要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加大对贫困地区和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支持力度,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建立健全贫困群众子女就学资助制度,加快牧区寄宿制学校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要坚持以就业为导向,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增加投入,建立教育培训网络,扩大招生规模。
《建议》在发展卫生事业上,主要突出了两个方面:一是公共卫生事业。要加强公共卫生和医疗救助体系建设,提高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遏制重大传染病的流行蔓延。二是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加大对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所建设的支持力度,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继续实施“千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强化农村医疗卫生人员培训,创造条件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预测全省城镇新增劳动力60万人,城镇就业压力大。《建议》提出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位置,坚持在加快发展中促进就业,努力实现促进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按照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统筹城乡新增劳动力、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就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和社会服务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促进多形式就业。
(六)深化改革,为加快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十一五”时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阶段,必须紧紧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环节,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议》确定,国有企业改革仍然是深化改革的重点,必须坚持改革抓企业不动摇,加快国有企业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改革,实现产权多元化,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国有资产监管新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不断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明年是实现我省国有工业企业改革三年攻坚目标的最后一年,要全面完成改革任务。
同时启动农垦、粮食、流通、交通等领域国有企业的改革,进一步加大市州属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使国有企业改革步入全面推进、良性互动和不断深化的阶段。
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缓慢、实力弱,是我省经济活力不强的重要原因。《建议》强调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认真落实放宽市场准入和鼓励支持的配套政策措施,健全服务保障体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要鼓励广大城乡群众自主创业,勤劳致富。
创新发展体制,要把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放在重要位置,努力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建议》提出,要按照建立起决策科学、分工合理、执行顺畅、运转高效、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要求,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创新管理方式,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全面推进依法行政,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管理经济社会事务。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努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区域发展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发展环境的竞争,谁的发展环境好,对投资的吸引力强,谁就会在竞争中占优势。《建议》提出,要牢固树立环境也是生产力的思想,继续努力营造宽松和谐的政策环境、公平公正的法制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诚实守信的市场环境、尊重人才的人文环境和积极进取的舆论环境,力争使发展环境有新的改观。要从具体工作入手,坚决纠正推诿扯皮、办事拖拉以及勒索卡要等影响发展环境的突出问题。
《建议》还就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扩大对外开放,构建和谐社会等重大问题提出了明确要求。
以上对《建议》的重点问题做了说明。希望与会同志认真讨论,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以对人民、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继续对修改《建议》提出好的意见,使《建议》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加切合我省的实际,既鼓舞人心,又具有可操作性,为制定好“十一五”规划提供正确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