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讯昨日,记者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本报最先倡导加以保护、并在亚太市长峰会上演出的“川江号子”,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
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段明称,我市上推荐名单的还有另外9个项目,包括九龙坡区走马镇民间故事、石柱土家啰儿调、黔江南溪号子、梁平癞子锣鼓、铜梁龙舞、川剧、梁平灯戏、梁平木版年画及巴南区接龙吹打和万盛区金桥吹打。
据悉,该推荐名录于去年12月31日在国家文化部网站正式发布,30日公示后,正式名单由国务院公布。
为保护出于濒危状态的非物质文化,国家文化部于去年向全国征集保护项目。去年7月,我市开始此项工作,经过几个月的艰辛工作,全市各区县共提交了42项申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有关资料。经组织专家评审和市政府审核,遴选出25个项目向国家申报。
段明介绍,由于申报国家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必须具备世代相传,同时因社会变革或缺乏保护而面临消失的危险等六项条件,而綦江农民版画是在70年代开展群众艺术活动中创作出来,不符条件,因此未被列入。关键词解读
非物质文化
指各民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之相关的器具、实物、手工制品等)和文化空间。由于它往往蕴藏着一个民族传统文化最深的根源,保留着形成该民族文化的原生状态及各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
川江号子
川江航道弯曲狭窄,明石暗礁林立,激流巨浪无数。过去江上船只都是木船,过往靠人力摇橹,或风力鼓帆,在不能鼓帆和摇橹难行的激流险滩,则靠船工强拉硬推,这都靠一曲号子统一指挥。这便是川江号子。
川江号子曲牌有二十几种。唱词涉及到船工的生活、劳动和两岸风土人情,但没有记录下来的文字和乐谱,千百年来,由一代一代的船工口口相传。号子唱腔音调因水势而异,而川江的水势,按船工们的划分,有泡泡水、漩漩水、夹马水、卧漕水、急流水、钩钩水等类型。号头必须熟悉水情,遇到险滩激流,要招呼伙伴齐心协力;遇到暗礁旋流,要提醒伙伴注意安全;遇到长滩碛坝,要给伙伴提神醒脑。
梁平年画
主产地为梁平的屏锦和袁驿。主要内容以表现民间故事传说,戏剧人物、门画、八美图等为主。除人物面部略施手绘外,全系套色木刻,用本地土产纸,刷一层白胶泥的粉签纸,以水印木版套色印刷。
南溪号子
有别于一般的山歌,流传于黔江区的高山、峡谷、深沟地带的土家族和苗族群众中,它由一人领唱、众人合唱,声调高昂,雄浑壮阔。演唱不分场合、地点,当地人逢红白喜事,常钟情于此。
梁山灯戏
梁平县的地方剧种。兴于汉代,盛于唐朝,到了宋代,民间已盛于办灯会,包括龙灯、车灯、牛灯、马灯、彩蓬灯等。表演艺术突出“嬉笑闹,扭拽跳”,动作夸张,动感强烈,粗犷故纵,舞蹈性强。
随机调查无人听过川剧 我市无形文化处境尴尬
什么是川剧?年轻人是否喜欢川剧?昨日,记者就此在解放碑、三峡广场和磁器口随机采访20位市民,14人不知什么是川剧,无人听过川剧。
“我不知道什么是川剧,父母和老师都没讲过。”磁器口小学四年级学生苟厚爱说,她出生在磁器口,可从小并没听大人和老师说过川剧,自己更没有去听过。
重师地理系大二李同学说,不知道在哪可欣赏川剧,也没听说有同学听过川剧。重庆烟草公司35岁王先生称,只在电视上偶尔听过。
昨下午,记者到磁器口寻访曾在此兴及一时的川剧茶馆。可在磁器口来回走了三趟,也未见川剧馆踪影。“早就关门了,经营不走了。现在改开画坊了。”正在遛街的80岁康大爷告诉记者。康说,他从1950年住在磁器口,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里,他已养成了饭后到茶馆听川剧的习惯。然而一个多月前,川剧茶馆突然变成了画坊。原因是老板撑不下去了。磁器口的老人说,以前这里有不少茶馆可听川剧,现在一个也没了。
据悉,来自我市川外、西南大学、后工等10所高校的25名大学生,目前正在对包括我市非物质文化在内的文化遗产进行调查,以期对其保护。
记者 李心成 文 记者 史宗伟 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