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1月5日电一年前,在合肥市西郊大蜀山西麓的那片空旷地上,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揭牌暨示范区开工仪式隆重举行,经科技部批准,合肥成为第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
如今,这里的建设工地人声沸腾,脚手架矗立,机器声轰鸣,大型工程软件研究中心、循环经济技术工程院、高创科技孵化基地、新材料领域专业孵化器等一大批高科技项目施工进展顺利,初现规模。
选择合肥作为中国第一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就是要在全国率先趟出一条地方城市依靠科技创新支撑和引领发展的新路,推动经济增长方式由要素拉动型向创新主导型的根本转变,为中部崛起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借鉴和可以复制的科技创新型新模式。国家选择了合肥,合肥担当了探路者的角色。
安徽省和合肥市决策层提出,经过5~15年的努力,把合肥建设成走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先行示范区和国际著名的“科学城”。到2020年,创新成为合肥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合肥建成国际重要、国内一流的知识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聚集中心和创新型示范基地,率先把合肥建设成国家科技创新型城市。
合肥试点极具标本意义
为何位处中部的合肥能成为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
来自高层的信息表明,安徽具有浓厚的创新文化传统和氛围,是合肥成为试点市重要原因之一。从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农村税费改革,这些影响中国改革进程的创新都发轫于安徽。全国都在讲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但我国汽车多数是引进国外的技术,很少掌握自主开发能力,而安徽就有3个自主创新的汽车品牌。国务委员陈至立指出,中国走创新型道路最关键的突破口就是体制和机制。安徽的科教力量是一个优势,但最重要的优势是体制机制改革的优势和解放思想观念上的优势,国家最看中的还是安徽省的创新文化,安徽省人敢闯敢干,不安于现状。
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孙金龙说,选择合肥试点有标本意义和典型性。合肥雄厚的科教实力与相对落后的经济之间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合肥人均科教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居全国同等城市前列,而得天独厚的科技优势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一直不强,经济发展水平一直处于中下游水平。试点经验无疑在中部乃至全国更有普遍的推广价值。
据了解,合肥城区人口仅200万,在这个不大的城市中却聚集了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研究院为代表的50多所高等院校和70多个国家和省部属科研机构,拥有20多万各类科技人员。其中两院院士就有24人,在中部城市中名列第二。尤其是随着近30年国家科技布局的调整,一批重大的科学工程和研究院所落户合肥,合肥成为除首都北京以外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布局最密集的城市,是我国重要的战略能源、信息安全、国防安全的重要研究基地,承担着第四代战略能源、量子通信、电子对抗、预警雷达、大气光学等一批重要的国家科学研究和国家安全高技术研究任务。
然而,合肥虽然拥有丰富的科教资源,但由于体制、机制还不完善,影响了科技活力的充分发挥。这是创建合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必须面对的,也是影响科技型试点市建设的主要制约要素。
[1] [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