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记者 朱波 实习记者 周扬天宇【金陵晚报报道】日前,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推荐项目名单由国家文化部在官方网站上公示,全国共有50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从1315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南京此次共有4个非遗项目入围,而江苏省共有35项“非遗”上榜。
南京:四申报项目全出线
此次公示中,南京有四个项目进入,分别为南京云锦、南京金箔锻制技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和秦淮灯会。其中南京秦淮灯会申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获评委全票通过。虽然秦淮区曾获得全国“花灯之乡”称号,但是此次秦淮花灯并没有以传统手工艺品项目“出线”。据介绍,全国仅申报花灯为传统手工艺品项目的就有仙居花灯、硖石灯彩、泉州花灯、全丰花灯、东莞千角灯、湟源排灯,分别来自于浙江省仙居县、海宁市、福建省泉州市、江西省修水县、广东省东莞市、青海省湟源县……而秦淮灯会则以“历史文化空间环境”类别进行单独申报。专家解释:所谓“历史文化空间环境”类别,是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的:历史传承的具有一定民族特点的民俗活动及其空间氛围。它不同于单纯的手工艺,还有时间、地点、参与人数、内容、范围、气氛等等具体要求,具有综合性特点。这次江苏省申报“历史文化空间环境”类别的,除了秦淮灯会外,还有江苏泰州地区的“溱潼船会”。此外,另三项南京云锦、南京金箔锻制技艺、金陵刻经印刷技艺则清一色为手工技艺项目得以上榜。
苏州:项目最多城市之一
记者了解到,此次江苏省共有35个项目在“榜单”中亮相。其项目覆盖了民间文学、音乐、戏剧、曲艺、美术、手工技艺和民俗等方方面面。其中既有桃花坞木版年画、扬州剪纸、苏绣、扬州玉雕、宜兴紫砂陶制作技艺、南京云锦等特有项目独立申报,还有江南丝竹、昆曲、白蛇传传说、梁祝传说等与其他省市合作申报,充分说明了江苏作为文化大省的“遗产”丰厚。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省会南京4个项目的上榜名额在江苏全部35个名单中并不显得十分突出,倒是周边城市却大放异彩。离南京百公里之遥的扬州共有7项进入名录,而苏州则更多,全部有10个项目进入榜单里,包括桃花坞木版年画、苏州评弹、苏州刺绣等,苏州提出的“苏州端午习俗”申报甚至也获得了通过。相比较起来,作为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四大古都之一的省城南京,其非遗项目不仅上榜数量较少,种类和时期也相对来说比较单薄:四个上榜项目基本都是手工艺传统类别,其非物质遗产的主要流传时间也基本以明清时代为主。据介绍,进入此次公示名单的项目已经闯过了最主要的三关:专家评审会议的评审,领导测评小组的测评以及国务院各部委的会审。在公示30天内,如无意外,秦淮灯会等将成为第一“国”字号非物质文化遗产。
南京为何不敌苏州
在此次国家文化部的公布公示的35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同在江苏省的苏州和扬州分别有13项和7项,而作为文化名城的南京则仅仅有4项。仔细分析还会发现苏州和扬州所申报的项目几乎涵盖了民间文学、音乐、戏剧、曲艺、美术、手工技艺和民俗等众多方面,而南京所申报的4个项目仅限于手工技艺,显得单薄。为何古都南京的非遗项目不如苏州和扬州呢?昨日,金陵晚报记者采访了几位民俗研究者。
地缘说:吴头楚尾的尴尬?
“我认为这是南京的地缘性特征所决定的。”藏书家、地方志专家薛冰这么认为:由于南京南北交融的独特地理特征和冲突融合较多的历史文化发展,决定了南京少自己的本土特色。薛冰告诉记者:南京地理上自古就是“吴头楚尾”,这种地域特色决定了南京文化是多元的。从地域的角度看,南京地处南北地域的边缘,因此,这里就成为了历史上中国不同地域文化交流的中心区域。这样就使得南京文化固然南北文化兼容,但也缺乏特色。举个例子来说,在语言上,明明是江南吴地,南京白话却属于北方言;在建筑上,却又受安徽影响,秦淮河房留存的都是徽派建筑。历史上,永嘉南渡等事件让南京作为北方文化南移的第一站和中心地,南方文化和北方文化在南京得以大范围交会、碰撞。正是由于这一特点,造成了虽然南京有很多曲艺表演和民俗演出流行,但是绝大部分的表演并非源自于南京,南京只是它们的流传地而已,比如说民间戏曲扬剧、锡剧、昆曲等剧种都曾广泛地流行于南京的大街小巷中。尤其是扬剧,在民国年间的南京广为流传,当时结伴去看扬剧成为了一种时尚。直到1949年以后,扬剧还在南京流行了一段时间。但是,像扬剧这样的曲艺形式是无论如何也不可能由南京来申报的。
忽视说:没有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民俗学家、导演王涌坚则认为,南京的非遗项远远落后于苏州,很大原因是过去不够重视。以苏州为例,此次苏州一下子申报了二十多项,最终公示的保护项目也超过了10个,苏州这次申报的数量甚至超过了其他一个省的申报数量,这是为什么?王涌坚告诉记者:一方面,苏州确实是一个民族民间文化的宝库,可以申报的项目很多;另一方面,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苏州市长期以来都非常重视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从资料的收集、档案的备份到相关艺人的采访、手艺的传承都有相关部门全面介入。可以说,苏州市是将民间文化的保护作为一个经常性的工作来做的,无论申报“非遗”与否,他们都在为保护民间文化遗产而工作。因此,苏州此次申报“非遗”的大部分材料都是在此前的日常工作中所整理好的,申报起来驾轻就熟。而反观南京,尽管各个部门也很重视民间文化的保护和申报“非遗”的项目,但是时间并不像苏州那么长,因此准备起来就相对比较费力。当然这次南京“四绝”获得通过,也与南京市各有关部门的努力分不开。更令人高兴的是,南京市已经在为下一批次的申报“非遗”做准备了,希望今后所有南京值得留存的民间文化遗产都可以申报“非遗”、成为“非遗”。
乐观说:南京能稳中求胜、后发制人
不过,也有人对南京的非遗状况抱乐观态度。南京市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中心主任王露明则提出:不列名“非遗”并不代表就没有文化遗产,相反,现在认识到差距是好事,可以更高起点地进行保护。作为此次申报工作的具体工作人员,王露明向记者透露了此次南京仅申报了四项“非遗”的主要考虑。首先,南京是抱着以稳求胜的态度来进行申报的。这次申报的是第一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以评选出来的项目必须具有很强的示范性。基于这个原因,南京对于申报的项目也就有了很严格的要求。每一个申报的项目都必须是在南京众多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中最有价值、最有意义的。王露明说:对于第一批申报“非遗”的项目,不论是专家学者还是普通市民都非常重视,因此有关方面力求做到稳中求胜,希望能够“报一个、上一个”。具体的申报工作是从去年6月份开始启动的,专家组提出了很多的备选项目,而最后申报的四个项目则是经过了专家们反复的论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后才确定的。因此,这四个申报“非遗”的项目被评上的可能性是非常之大的。这相对于苏州的“以量取胜”是另外一种策略。不过王露明坦承:南京对于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活动展开得也确实相对较晚,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备案并不是非常全面。但是,通过首次的申报“非遗”活动,大家对于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重视了,目前南京已经在为第二批申报“非遗”的相关项目立案,希望在第二批的“非遗”中有更多的南京民族民间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