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末,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再传喜讯:按照国家经济普查结果,榆林2004年生产总值达到278.53亿元,经济总量在全省11市区排名由第七位前移到第四位,上升三个位次。以此为基数,预计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35亿元,增长16%以上,增速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180美元,赶上了全国平均水平。 预计2005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到67亿元,增长66.5%,增幅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3亿元,增长49.9%。昔日陕西最贫穷的市,而今成为最具实力和发展后劲的经济强市,成为西部乃至全国最有发展活力的地区之一。
煤炭:第一支柱产业创辉煌
“十五”期间,榆林全市财政每年增收突破10亿元,其中煤炭的功劳占据半壁江山。预计2005年,煤炭产量突破亿吨大关,直追毗邻的全国地级市产煤冠军——鄂尔多斯,成为全国第二个过亿吨的产煤地级市。
煤炭产业能取得令全国瞩目的辉煌成就,其原因正如市委书记周一波、市长王登记曾反复强调的那样,过去走的是一条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的路,现在要走的是低消耗、低污染和高效益的路。
市煤炭工业局提供的资料显示,“十五”期间,榆林煤炭产量保持了强劲增长势头,每年以千万吨的速度增长。煤炭工业跃居为全市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的第一大支柱产业,而且其地位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将更加凸显。煤炭开采中的回采率、洗选率和安全生产率是三大难题,而解决这些难题,要靠规模、靠投入。中国神华能源股份公司进驻后,我国第一个亿吨级现代化煤炭生产基地诞生了——由神东煤炭分公司开发建设的神府东胜矿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站在国际化平台,在世界范围内广泛集成各行业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走出一条创新之路。目前,已建成乡镇样板矿井38处,34处煤矿正在实施标准化建设。标准化矿井建设带动了安全生产和生产效率。2000年至2004年,原煤百万吨死亡率分别为1.61、0.55、1.23、1.16和0.81,呈下降趋势;地方矿井连续16年死亡率低于省上控制指标,未发生死亡10人以上重特大事故,安全生产走在全省前列。
驻足在神府煤田腹地,我们真切地感受到,科学发展观在这里不是一个概念、一句空话,而是实实在在的现实:位于神府经济开发区正在兴建的目前我国设计规模最大的锦界煤电一体化工程,是在沙漠中建厂,实行煤电联动,年产千万吨煤矿和容量6×60千瓦的发电厂一体规划、一体设计、一体建设、一体管理、一体经营、一个项目法人的“六个一体”,从矿井到电厂,原煤一律皮带封闭运行,肉眼根本见不到煤,而且其先进技术使节水达到74%,脱硫、除尘等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整个项目实现“烟囱不冒烟,厂房不漏气,废水零排放,灰渣再利用”,吃掉的是原煤,送出去的是清洁的电力能源,不仅缓解了原煤运力紧张的压力,而且可使原本附加值很低的原煤增值5倍以上。
天然气:气贯长虹输送全国
从1989年长庆石油勘探局在榆林市靖边县打出第一口日产28.3万立方米天然气井,到目前累计探明天然气面积37万平方公里,探明储量11831亿立方米,榆林市一举成为国家第一个储量上万亿立方米的大气区。在市委、市政府和全市广大群众的支持下,“九五”期间,长庆建设完成从榆林市靖边向外输至西安(铜川、西安、宝鸡);至宁夏银川;至北京;横山至榆林的四条天然气输气管线。“十五”又建成至上海和至北京第二条输气管线,两条管线分别于2004年底和2005年7月份建成输气。天然气年生产能力从2001年33.67亿立方米,发展到2005年的近90亿立方米,4年增产2倍,而榆林市境内年用气量仅4亿立方米,还包括榆林天然气化工厂用气。共向外输出天然气260亿立方米,相当于产出260万吨油气当量。特别是2002年7月全线开工建设、2003年10月1日建成的西气东输工程,成为我国横贯东西的一条能源大动脉,日最大供天然气达1286万立方米。该工程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已逐步显现。现在,上海所有的优势产业项目和刚启动的重点工程都开始使用天然气,全市烟尘、工业粉尘排放量至少减少20%。人们亲切地把西气东输工程称为老区与中国最发达地区的“连心”工程和“福气”工程。
随着首都北京经济的快速发展,治理大气环境的力度不断增大和广大市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天然气这一清洁能源的需求量也逐年大幅增加。为解决北京等地对天然气的供需矛盾,向北京输气的二线于2004年3月1日全线开工。输气管道西起榆林市的靖边县,途经陕西省、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河北省,东达北京市大兴区采育镇。管线经过毛乌素沙漠东南边缘、晋陕黄土高原、吕梁山、太行山脉和华北平原,全线总长935.4公里,设计年输气量120亿立方米。管线于2005年7月20日建成输气,年可向华东输气120亿立方米。2005年冬季北京日供气能力由原来的2900万立方米提高到5500万立方米。为保证高峰用气起到重要作用,现在两条输气管线输气能力从36亿立方米/年,增加到156亿立方米/年,使原输气管道日供气能力由原来的1030万立方米提高到4450万立方米。为进一步保证北京市及周边省市天然气的需求、改善首都及管道沿线地区能源结构、促进大气环境质量改善和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为北京2008年成功举办“绿色奥运”发挥了重要作用。
石油:油龙滚滚地下来
“十五”期间,榆林市委、市政府和各级政府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有力支持下,通过艰难曲折的“三权”回收和大力整顿石油生产秩序,使石油生产走上了有序、规范、健康的发展之路。石油工业利税由2000年的3.43亿元,增加到2005年的16亿元,利税年平均增幅达40.42%,5年来共生产原油442.89万吨,加工原油397.38万吨。初步形成了钻采炼一条龙生产体系,石油工业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超过2万人,到2004年榆林市的石油工业的产值、利税等主要指标占全市工业的三分之一以上,是仅次于煤炭的第二大支柱产业。
在石油开采中,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加大生态环境治理和保护力度,实行石油生产“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并向其征收资源补偿费。同时,全市石油企业直接和间接用于环保治理投资达2.2亿元。500多公里主要道路全部硬化并逐步实现柏油化,以减少粉尘对农作物的危害,也极大地方便了油区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对井场周围和油区道路两旁,由石油企业自行植树种草绿化,共种树9万余株,种草3万平方米,以提高油区的植被覆盖率。并在开采中千方百计减少井场和进场道路的植被破坏,尽量减少和不占耕地。全市共建集输站14个,500多口油井实现了管输,关停了37口经济效益差、环境污染严重的低产井。对于已经占用耕地的油井、井场,在油井停采后及时进行了复耕。
水:科学发展水为先
榆林的优势在资源,制约榆林资源开发的症结是水。为此,“十五”以来,榆林市继续坚持“南治土、北治沙、全市齐治水”战略,全面加快以水源建设为重点的水利工程建设,实现了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和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由农业水利向环境水利转变,由粗放型水利向集约型水利转变,为榆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保障。
进一步加快水利水保建设步伐,掀起了大搞水利与农田基本建设新高潮,连续5年夺得省政府“水利振兴杯”,蝉联“十连冠”。全市累计投入资金近11亿元,其中中省投资7亿多元,是“九五”期间中省投资的3.5倍。
以水源工程建设为突破口,重点解决能源化工基地建设工程性缺水问题。在水源工程建设停止了20多年的情况下,2001年以来相继开工建成了瑶镇水库,开工建设李家梁水库、采兔沟水库,王圪堵水利枢纽工程前期工作已启动。截至2004年底,总库容9.94亿立方米,其中中型以上水库20座,总库容8.3亿立方米。这些水源工程的建设,为锦界工业园区、榆林经济开发区、榆米绥盐化工区及榆神矿区、榆横矿区大型煤化工项目的上马提供了保障。
(本报记者 刘仲平 通讯员 薛春生 严继文 王振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