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前的1915年,东阳竹编工艺制品就已在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上获奖。
1982年,澳大利亚的墨尔本,38岁的何福礼受邀进行现场表演,“老外看到我把一根根很普通的毛竹变成啤酒篮、水果盘和许多栩栩如生的动物和人物,都惊叹不已。 在他们眼里,我成了一位魔术师。”
2005年9月初,故宫博物院中最精美最豪华的建筑———乾隆皇帝的御书房倦勤斋(竹编部分)第一阶段的修复工作基本结束。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副总裁吴·亨利称赞何福礼“是天才的艺术家,干得非常漂亮”。“对我个人来说,今年可以算是一个高峰;可就整个东阳竹编行业而言,却仍处于低潮之中。”谈到东阳竹编,何福礼半是自豪,半是忧虑。
今年62岁的何福礼是东阳仅有的两名竹工艺大师之一。今年6月,他顺利通过了故宫专家的考试,被选中去修缮故宫博物院中最精美最豪华的建筑———乾隆皇帝的御书房倦勤斋(竹编部分)。
“东阳竹编有1000多年的历史,要说近几十年来的发展历程,看看何福礼的经历就可以了。他是东阳竹编发展和变化的见证和缩影。”东阳市文化馆的一位负责人说。
得意之作从来不卖
何福礼祖籍义乌,7岁丧父,小学毕业即辍学在家,与母亲和哥哥、妹妹相依为命。1958年,为了谋生,年仅15岁的何福礼跟东阳篾匠马富世来到东阳,开始学习竹编手艺,从此就再没离开东阳。
马富世是东阳小有名气的篾匠,经常挑着担子走村串巷,给村民家里修修补补。当时,在马富世带的徒弟里面,何福礼是最小的一个。“旧学徒一般要学3年,师傅管饭不付工钱。学徒期满,还要跟师傅做4年‘半作’,只收一半工钱。我当学徒不久,东阳就成立了木雕竹编工艺厂,我也随之成了厂里的竹编工人。”
在木雕竹编工艺厂,何福礼的竹编技术是突飞猛进。他不仅学会了挑、压、弹、插、绕、穿、贴等一系列竹编技艺,还能在没有参照物的情况下,编织出“福”、“禄”、“寿”等不同的字样来。因为心灵手巧,又爱钻研,22岁的他就当上了车间副主任,6年后,他又顺利地当上了副厂长。
1982年,浙江省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到澳大利亚的墨尔本和悉尼等地参加展销会,因为在竹编界名气越来越大,38岁的何福礼被点名去做现场表演。
“在墨尔本,我受邀进行现场表演,老外看到我把一根根很普通的毛竹变成啤酒篮、水果盘和许多栩栩如生的动物和人物,都惊叹不已。在他们眼里,我成了一位魔术师。”回忆起这段经历,何福礼至今仍觉得很自豪。
1989年春,何福礼创办了东风竹编厂,并把大儿子何红亮、小儿子何红兵都留在身边,训练成了竹编高手,共同经营竹编产品。眼下,他们的竹编厂有30多位员工,产品大多销往日本,经营状况一直不错。
不过,跟一般生意人不同的是,何福礼并不愿意将自己的得意之作拿来出卖。他自己有个竹编工艺陈列室,里面摆满了几百件栩栩如生的竹编作品,题材既有民间故事、历史典故,又有生活用品、室内摆设。这些作品有些是他自己参与制作的,有些则是他花钱从各处买来的。
为故宫修复工作,戒了三个月烟
“我做竹编40多年了,也拿过各种各样的奖,但能参与故宫的修复,才是我最值得骄傲的事情。这也是东阳整个竹编界的荣誉。”从故宫回东阳已经3个月了,何福礼说起自己的故宫之行,依然很有激情。
据《东阳市志》载,清朝嘉庆、道光年间,东阳数百名木雕艺人曾到京城从事皇宫雕饰。时光流转,岁月轮回,200年后的今天,何福礼肩负起了“百工之乡”的重托,再一次去履行一项更胜先人的光荣使命。
去年6月17日,何福礼和小儿子何红兵以及几名弟子去了北京。到北京后,何福礼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修复工作中。白天认真干活,下班后还要带部分竹丝回住处加工,以保证第二天的工作进度。每天晚饭后,他还要召集大家开会讨论。
由于故宫在用火、用电方面有严格的规定,何福礼等人的工作条件非常艰苦,修复工作刚开始那几天,北京持续高温天气,最高温度超过了40℃。而他们工作的庆寿堂一没有空调,二没有电风扇,非常闷热。
“我爸爸的生活离不开烟和酒。平常他在东阳每天都要抽两包烟,可到了北京后,直到9月22日下班走出故宫,他才抽第一支烟。”说起父亲,儿子何红兵很有些心疼。
修复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难题是要依旧修旧,就是得照着原来的底子修,将破损、脱落、毁坏的每一件东西修复如初,其难度甚至要超过当年新建时。“这种活我从来没干过,这不是自由创作,不能由着自己的性子来。所以我们经常要反复研究琢磨。”
9月初,倦勤斋第一阶段的修复工作基本结束。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和故宫的专家察看了已修复的构件后十分满意。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晋宏逵认为,作为故宫内部修复工作的试验者,何福礼的工艺水平完全达到了要求。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副总裁吴·亨利则称赞何福礼“是天才的艺术家,干得非常漂亮”。
“我们来修故宫,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要留下东阳竹编工艺的精品,让东阳竹编在故宫里世代流传。”何福礼说。今年四五月份,他和他的弟子们还要再上北京,开始倦勤斋第二阶段的修复工作。
倦勤斋第二阶段的修复工作要到今年三四月份才开始。谈到今年的工作,他说:“去修故宫是我一生中的最高荣誉。”
想招一个好徒弟
“东阳竹编带给我很多荣誉,但一想到它的将来,我却有些担忧。现在愿意学竹编的人越来越少了。”谈到东阳竹编的发展问题,何福礼很是担心。
“现在在我们厂里做竹编的,最年轻的是34岁的蔡红光。她是从18岁开始学的,那时候大家对竹编还比较关注,现在哪还有人愿意学。这些年,我一个徒弟都招不到了。”
“前几年,一个年轻人跟我学了3年,但还是没能坚持下去,自己跑去做生意了。”何福礼说,学竹编的确很辛苦,仅剖篾、拉丝就有一套很复杂的程序,艺人的手经常会被削伤、刮伤、刺伤。学习编织时还要蹲在地上,他当初学艺时就因在地上蹲久了而无法上厕所;加上还要学习设计、制模等,现在一般的年轻人都吃不起这个苦。此外还要有毅力,没有10年的工夫,不可能把全部功夫学到家。
据他介绍,东阳最多时有1万多人做竹编,现在估计只有1000多人了,大部分人已经改行。竹编加工点多时有100多个,现在也只剩下30来个。《渔翁》、《哪吒闹海》、《花瓶》等许多竹编现在都已经成为绝版,年轻一代还没有能力做出这类经得起考验的精品。
何福礼告诉记者,早在两年前,何福礼就想参考东阳木雕技校的做法,创办一个类似的竹编工艺培训班,可是消息发布后没人来报名,通过办学来发扬竹编工艺的做法看来也走不通。现在他的想法是出一本书,将自己的所学悉数以文字和图片形式记载下来,供后学者参考。但他觉得竹编工艺最好的传承方式就是亲自传帮带,而且学艺者要年轻:“要学完我全部的手艺得10多年,时间不等人了。”链接
东阳竹编,是以细篾作“笔”、在或实或虚的模子上作“画”的编织艺术。普通如箩筐、提篮、热水瓶,名贵如被故宫收藏的三层托篮,以及解放后当作国礼送给外国元首的各类竹编工艺品,东阳竹编上可为高级工艺品,下可为普通农具,在东阳民间有广泛的生产基础。
东阳竹编共有21大类,3000多种花色,其作品造型美观,色彩艳丽,做工精细,风情浓郁。清朝时东阳艺人为咸丰皇帝之师李品芳后裔制作的一对竹编托篮,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1915年,东阳竹编工艺制品还在巴拿马万国商品博览会上获奖。现代的大型室内装饰竹编“九龙壁”屏风,荣获第四届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金杯奖,被列为国家工艺美术珍品永久保存。目前东阳竹编工艺品已远销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国际市场上有重要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