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高校扩招使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出现了结构性矛盾。(资料图片)
学生:为何受伤的总是我
个案一:小赵是省会某高校中文系2005届毕业生,到现在还在“飘”着,与2006届的学弟学妹们争夺“饭碗”,奔波于各大招聘会和人才交流会,简历投出了七、八十份,面试也参加了一、二十次,但最后都没有了下文。“我都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了。”记者见到他时,发现他年轻的脸上竟有了几许沧桑。他读的是师范,现在教师的社会和经济地位都不错,“但我就是不喜欢当老师。”他现在一门心思要当记者,但由于“先天”不足,好一点的新闻单位看不上他,差的、小的,他又看不上。
个案二:“一个月才2000来块钱,鬼才去!”看来小彬这次又没“嫁”出去。小彬是2006届毕业生,学的是经管,他们班40多个同学大半现在就已找到“婆家”,“我才不急呢!”小彬一副“天生我才必有用”的架式。通过交谈,记者了解到,小彬自视甚高,自己定下了一个“三不政策”:非省会或沿海城市不去;非大企、名企不去;月薪低于5000元不去。“搞就要一次搞到位,懒得以后麻烦。”这就是他的“信条”。
误区:求职期望值居高不下
有关专家指出,一些大学毕业生迟迟“嫁不出去”,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错误的择业观对他们求职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好高骛远”和追求“一锤定音”两种心态,更是他们求职难成的症结所在。
长沙理工大学招生就业处陈光明副处长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当前,一部分大学生在就业求职时,不能正视就业现实的严峻性,期望值居高不下,只考虑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待遇比较高的单位,月薪开价就是五千甚至上万。一旦不能谋求到自己理想的工作,就抱定不达目的宁愿待业的决心,“飘”在城市里面,一次次地做着不切实际的努力。据“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显示,在选择就业地域时,68.6%的人首选北京,排在第二位的是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占17.5%,而选择小城镇的比例仅为1.56%。
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认为,辛辛苦苦上了这么多年的学,花了不少钱,毕业时就是要想办法捧到一个“铁饭碗”,旱涝保收。这样一来,他们就把就业单位的性质看得过重,总想能“一锤定音”,找个稳妥的工作。宏威职业顾问调查显示:“大企、名企、公务员、外企”仍是毕业生的首选目标。目前毕业生中,多数人更愿意到政府机关工作,占37.5%;选择到私企、外企工作,占32.1%;选择到大型国企工作,占22.9%。实力不够,跟风盲从,硬冲死拼,结果大都碰得头破血流、丢盔卸甲,结果就造成了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
专家:放下“架子”,抛弃精英心态
进入21世纪,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时代”迈向“大众化时代”,高等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据教育部门统计,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2005年为338万,2006年为413万。
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择业指导专家曹殊指出,随着大学生就业市场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大学生就业的“大众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他说,20世纪50年代我国处在经济不发达的阶段时,初中毕业生即被认为是“人才”。工厂招收工人,能够招到初小毕业的,招到高小毕业就是高文化层的。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工作岗位对劳动技能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对劳动力接受过教育的层次也随之提高。进入21世纪,这种对劳动力接受过教育水平的要求,提高到空前的水准,促使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更多地进入普通劳动者的序列,标志着大学毕业生就业大众化时代的来临。
“大学毕业生亟须正视现实,放下‘架子’,抛弃‘精英就业’心态。”长沙荣迪咨询公司的全球职业规划师何睦女士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呼吁,“大学生要从零做起,从基层做起,只有这样,才能最终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只有务实的,才是理想的。”她说,要想快速跑入“职道”,大学生应该从主客观结合的意义上考虑问题。一定要明白:要想顺利找到工作,必须工作“拿得起”,架子“放得下”。
针对大学生“一锤定音”择业心态,长沙理工大学团委书记邹兴平指出:“一步到位行不通,不妨分步到位。”他说,先就业还是先择业,要视个人情况而定。每个人的经济压力不同,目标不同,选择也会不同。在现在的就业竞争环境之下,毕业生还是要树立“分步到位”的意识,先干起来积累经验,在摸索中进一步明确方向,找到最合适自己的定位。
邹兴平说,当代大学生应该有献身精神和报国情怀,到基层去,到西部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正如教育部长周济在2006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所指出的,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建功立业,是有志青年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解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根本途径。
“四个过分”导致人才浪费
人才来自教育。他们不仅是个人天资和勤奋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巨大投入的成果。然而,随着就业竞争加剧,许多大学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却难以人尽其才、适才而用,导致了人才浪费。有关机构调查认为,导致这种人才浪费的主要原因在于用人单位的“四个过分”:
一、过分关注文凭。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各地、各单位和企业都在抢人才,一些单位招人,动不动就强调要博士、硕士、MBA,有的地方还提出“硕士研究生以上的可以先落户后就业,引进研究生不受生源和专业限制”等引导性条件,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人才学识与应聘职位不相称,并造成局部的人才积压,最终导致人才难尽其才,加剧了人才的浪费和人才市场的恶性竞争。
二、过分强调性别。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女大学生生理因素、婚姻因素、成就动机等,有的干脆在招聘时公开打出“仅限男生”的要求,或是在接收材料时婉转拒绝,导致女大学生就业难,没有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
三、过分重视地域。不少用人单位考虑到本单位的业务情况与当地联系紧密程度,希望招聘的大学生熟悉当地方言及风俗,甚至有一定的人际关系网等,选用人才时优先考虑本地人才,这种地域关系因素不利于大学生公平竞争。
四、过分看重经验。如今,许多用人单位越来越喜欢有工作经验的毕业生,要求“来了就能用”。这样他们可以减少培养成本,缩短培养时间,只想使用或利用人才,却不想培养人才。还有不少用人企业在经营上有困难,急于招聘某一方面的能人,并且希望很快给企业带来效益,这使他们的用人条件更加苛刻,一般大学生无法满足要求。
据新华社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