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 管清友
中国应从俄乌“斗气”中收获两条经验:了解能源供应国的政治行为特性,降低能源对外依存度
国际先驱导报文章
俄罗斯和乌克兰两个独联体国家最近围绕天然气价格问题争执不休。 俄罗斯要求乌克兰在2006年以后按照国际市场价格支付俄罗斯出口的天然气,双方因此讨价还价。颇具讽刺意味的是,最近俄罗斯同白俄罗斯、格鲁吉亚和亚美尼亚签订了天然气供应合同。根据协定,俄罗斯向白俄罗斯供应的天然气是每1000立方米47美元,这个价格远远低于俄罗斯向乌克兰的要价。
像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商品从来都不是纯粹的经济商品,其政治商品属性表现得最为突出。国际能源体系的基本格局是卖方寡头垄断下的不均衡格局。由于这一基本的格局,能源供给国往往通过共谋获得最大收益,甚至把能源产品作为政治工具使用。此次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天然气纠纷实际上就反映了能源商品的这一特点。乌克兰的遭遇同样也让欧洲国家非常紧张,不管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如何,在依赖能源作为动力的现代经济当中,能源需求方明显处于弱势。
同其他能源需求国家一样,中国也是在这一基本逻辑的前提下参与到国际能源体系当中去的。乌克兰在这次天然气纠纷中最终被“断气”,也给中国的能源战略敲响了警钟。
从短期来说,中国能源安全的基本问题在于,要在一个可接受的价格和可接受的规则之下维持稳定的能源商品供应。因而,中国必须学会适应国际能源规则,最大可能地维护和保证国家利益的实现。具体来说,不外乎下面三个方面:第一,支付能力;第二,能源的获得;第三,运输和安全。因而,有关中国能源战略的所有策略都是伴随这一基本问题而产生。而且,要了解能源供给国家的行为方式,最大可能地处理好与这些国家的双边关系。比如,此次俄乌天然气纠纷当中,俄罗斯的国家行为一如一些学者所言的具有“不可预测性”。对中国来说,了解这些国家的行为特性对与处理好双边关系以及保证能源的稳定来源有重要意义。
从长期来说,发展替代能源摆脱目前我国在能源问题上的尴尬境地是一条必由之路。问题不是被解决的,而是被“遗忘”的。当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资源不再成为最稀缺的能源商品之后,能源问题可能就真的被“遗忘”了。在这一点上,法国和日本的经验值得学习。19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欧美国家采取了两种能源战略对策,分别以法国和美国为代表。法国在危机后强调要保证自己的能源独立,以减少对石油进口的依赖。为此,法国研究并开发了各种石油代替能源,开发节能技术,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建设核电站。
日本基本上也是走了法国的路子。第一次石油危机对日本经济冲击很大,但由于迅速改变了能源战略并采取了适合国情的节能和发展新能源的办法,第二次石油危机对日本的影响就非常微小。
但美国不同。美国的能源战略也颇具全球战略的色彩。通过建立国际能源机制和鼓动能源需求国家建立战略储备,美国基本上控制了世界能源市场,为经济发展获得了稳定的能源供给。而中国目前是一个地区性大国,我们无法采取美国式的全球战略。因而法国和日本“独善其身”的能源战略对中国最有借鉴意义。
我国能源需求量巨大,而储量和生产能力有限,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巨大的需求造就了过高的对外依存度,过高的对外依存度就意味着在国家交往当中要受制于人。不过,最近中国在能源政策上的一系列变化显示出国家已经对中国的能源形势有了清醒的认识并采取具体措施来加以应对。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在2005年12月27日在向全国人大做报告时说,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将把优化能源结构作为保障能源供应的中心任务,到2020年,使可再生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从目前的7%左右提高到15%左右。显然,中国已经明确的开始了能源政策的转向,这对未来中国几十年内中国能源形势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