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时永伟于洋)去年11月份,国家统计局、中国行业企业信息发布中心等公布了“全国工业重点行业效益十佳企业”,山东省包揽了水产品冷冻加工业“效益十佳企业”的全部名额,而威海独占其六。水产冷冻加工企业上联千家万户的农民,下接越洋过海的国际市场。 这六家企业进入全国十佳是威海农业对外开放程度大幅度提升的一个缩影。
走进农村,深入海滨,草莓成方,萝卜连片,养鸡形成了专业村,养貂出现了专业镇……规模化、专业化的种养殖格局越来越明晰,我市农副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建设突飞猛进。
乳山市南黄镇东洋水村的于国信现在正在大棚里忙着草莓管理,再过20来天,第一批果就要出棚了。他说,过去一家种一亩草莓就开始发愁卖不了,为了一提篮草莓他甚至要到荣成的集市上去叫卖。但现在每家种上五亩八亩草莓也不用担心卖不了,收购商直接把车开到村头。现在东洋水村成了草莓专业村,周围村也开始大面积发展草莓。于国信很清楚,他们敢连片成方地专种草莓,就是因为农业龙头企业能帮助把果卖到日本市场。
为韩国市场养鸡、为俄罗斯市场养貂、为美国市场种苹果、为日本市场养河豚……现在越来越多的威海农民为老外忙活,越来越多的威海农副产品大步走向国际市场。
全面解读威海农业,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是包括资本、资源、技术、标准、品种和市场在内的多种要素的国际化整合。
资本国际化使威海农业发展找到了突破资金瓶颈的良方。2004年11月19日9时,新加坡证券交易大厅内,随着象征新股上市的金色铜锣的敲响,东方食品有限公司(华隆食品工业有限公司)在新加坡正式挂牌上市。上市后吸纳的资金主要用于扩大花生制品生产规模和蔬菜加工项目。如今,“华隆”已形成花生制品、脱水水果及蔬菜、干鲜水产品三大系列上百个品种的产品,企业规模实力和出口外销数量均居国内同行业前茅。而早在此之前,威海农业龙头企业主要是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国际资本,包括早期的荣东食品、荣山食品,威东日食品等合资企业。正是这些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成就了威海农业大开放的“第一推动力”。而现在越来越多的农业企业看好了境外上市这一新的融资渠道。
资本的国际化带动了品种的国际化、标准的国际化、技术的国际化。
乳山市育黎镇农民种的萝卜叫“干事业大根”,是威海市大洋酱菜有限公司从日本引进的。每逢岁末年初,这个公司的员工都要来到育黎镇的一些村,与农民们签订来年4000多亩的日本萝卜种植合同。去年,村民宋连文种植了3亩日本萝卜,半年时间纯收入5000多元。
荣成农民的花生长了虫一般不用药,而是用人工捉的“笨”办法。因为他们种的是出口日本的有机花生。所谓“有机”,就是日本的无公害最高标准,要通过这个认证,地块必须几年内不能施普通化肥、普通农药。
威海的海带过去多在国内销售,自从引进日本的100多种海带加工方法后,占全国海带总产量60%的威海海带就开始大步迈向国际市场,产品附加值大大提升。国际品种、国际标准、国际技术推动了农副产品的国际化。
就在年前,5万支鲜切荷兰菊从环翠区羊亭镇运出发往日本。这批鲜花是华宝华卉公司采用荷兰设施、荷兰品种、荷兰技术种植的,在日本、韩国市场很畅销。这个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档次最高、自动化程度最先进的鲜切花生产项目,为威海面向国际市场发展鲜花业树起了新标杆。统计资料显示,到去年底,全市面向国际市场的各类标准化示范基地达到80万亩,名优水产养殖和精深加工比重分别超过60%和65%。
走出国门的威海农民,眼界越来越广,思路越来越宽。他们已经不只盯着自己家门口的“一亩三分地儿”,而是放眼全球开发新的资源。2005年7月20日,休渔期间的石岛港出现了少有的热闹场面。经过10多天的紧张作业,荣成市首批远赴朝鲜东海岸拖网作业的渔船,把捕获的1500吨鱿鱼运抵石岛港。从那时起,荣成市各渔业公司90多艘渔船陆续赴朝鲜东海岸海域作业,与朝鲜渔业企业合作开发该海域渔业资源。而在此之前,威海农民已经把新资源开发的触角延伸到了全球,到南太平洋钓鱿鱼,到大西洋钓金枪鱼……威海的远洋渔场遍及四大洋、3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5年,威海远洋渔船达到165艘,比上年增加26艘。
日益深化的国际化进程提升了威海农业的整体素质。嘉盛乳业虽然面向国内市场,但在奶牛养殖及鲜奶生产方面的国际化水平却很高。奶牛是从澳大利亚引进的优质高产品种,牧草引进的是南美墨西哥玉米,挤奶用的是瑞典设备。
在威海,农副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建设速度越来越快,规模越来越大,质量越来越高。与之相随,立足本地、放眼世界的新农村也正在这里孕育、成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