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捐助他们的是更老的香港人,新年举行乡村老叟宴
元月2日,博罗县园洲镇60多位65岁以上的老人家,首次见到多年来在背后默默资助他们的恩人。令当地老人家想不到的是,每年都捐助他们生活费的人竟然比他们更老,他们的恩人——香港的梁植先生,今年已经87岁高龄。梁先生20多年来不间断资助当地需要帮助的人,至今已经有数百户人家受过他的帮助。今年元旦假期,梁先生在乡村举行老叟宴,宴请60多位65岁的老人家。在宴会上,梁先生宣布,他已经立好遗嘱,今后30年内,当地的老人家都会受到帮助。
默默资助不露面→21年
“那么多年了,知道是梁先生给的钱,但从来没与他见过面。”园洲镇田头村塘角村小组83岁的军烈属冯锦光对记者这样说。在当地,像冯锦光老人这样受过梁先生帮助的人平均每年有上百户,他们同样未曾与梁先生谋面。
据博罗县园洲镇政府社会事务办公室主任陈锡镜介绍,从1984年开始,梁植每年都主动索要被资助人员的名单,春节前就把钱交给亲朋好友带回镇里按名单派发。“我们民政经手的同志已换了三任,他一直坚持到现在。”他对梁植先生21年来不间断扶贫助困的行为也是如数家珍。最早时是40多户,之后一直增加;原来只是镇里的五保户,现在是全镇的军烈属、低保户、五保户、特困残疾人,共有220户。每次少的200元,多的600多元。早些年金融风暴,听说梁植先生损失很大,但还是坚持给每人捐助200元。据陈主任统计,每年光是慰问这些困难人员就超过三四万元港币,21年来,植叔的捐资已经超过百万元港币。当地受过梁先生帮助的人都想与梁先生见一面,要亲口向他说生谢谢,但是梁先生一直不同意。
立下遗嘱助老人→30年
今年元旦,在当地老人再三的强烈请求下,梁先生终于答应与当地老人家聊聊天,并要宴请60多位65岁以上的老人家。1月2日,得知梁先生回乡的老人奔走相告,当天中午12时,在白耀前村委会的饭堂里,60多个65岁以上的老人家正坐在饭桌旁焦急地等待梁先生。当满头银发但精神矍铄的梁先生出现在饭堂时,“植叔好呀”、“植叔有心了”,一句句大声的问候在小小的饭堂里此起彼伏。“天天都想着见见梁植,今天终于见到你,我们真的很高兴。”冯锦光老两口尤其激动。
宴席上,不断有人举起酒杯跟梁植道谢,还有的老人家顾不上吃饭,跑上前紧紧地拉着梁植的手,感激地说:“植叔,你真好人呀,年年给钱资助我们。”受了大家的感染,梁植忍不住站起来说:“村里这么隆重欢迎我,我感到很惭愧呀。”他扬起双手,目光坚定地对大家说:“你们不用担心,我把财产的一部分拿出来成立基金会,即使我辞世后,30年内大家都可以继续得到我的资助。这个意愿我已经写进了遗嘱。”
“富豪”仅有实业→一处
谈到为何这么多年来一直不断捐助老人家。梁先生说:“这没有什么的。我也受过苦,我也是个老人,只是希望大家都关心有困难的人,关心老人。在这些老人当中,他们很多位为国家作过贡献,我佩服为国家作过贡献的人。”
据植叔的亲人介绍,他好善乐施,可能和他的经历有关。植叔五六岁时父亲就过世了,家里有三兄妹,日子一直过得很困难,他也没念过几年书。上世纪40年代就只身到香港谋生。他年轻时在香港谋生很能吃苦耐劳,得到一个英国商人的赏识,每年春节都会叫他背一麻袋钱送给贫困的人,后来还帮助他发展了一个有近万头猪的养猪场。他除了一个养猪场,没有其他的实业了。
据白耀前村村干部说,植叔是一个生活很俭朴的人。有一年,当地一批村支书到香港参观学习,顺便拜访了植叔。他请吃饭,饭后他把吃剩的几个馒头小心装好带回了家。听他家里人说,每餐都是这样的。他处世的方式与一般人不一样,从不图名利。
当天,在园洲镇社会事务办公室里,梁植把6.4万多元港币郑重地交到陈锡镜手中,让他转交给今年要资助的220户军烈属、困难户。
本报记者 黄礼琪 通讯员 邓东方 李晓敏 摄影报道图:我终于见到了你(左二是梁植先生)
(侯颖/编制)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