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实施“文化立市”战略、建设“两城一都一基地”是深圳市委、市政府在迈进21世纪的新形势下对城市发展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其中,把深圳建设成为一座“图书馆之城”是一项重要任务,目的就是要把深圳打造成一个图书馆网络发达、信息资源丰富、服务方便快捷的现代化高品位文化城市和学习型城市。
2003年,深圳市文化局出台并实施《深圳市建设“图书馆之城”(2003-2005)三年实施方案》,正式启动了“图书馆之城”建设。三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深圳市各类型图书馆学习借鉴国内外图书馆的先进理念和管理模式,不断更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模式和管理机制,在基层网点建设、文献资源建设和服务创新上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目前,我市已经顺利完成了《三年实施方案》的各项指标,“图书馆之城”初具雏形,为今后更高层次的“图书馆之城”建设夯牢根基,全市上下呈现出书香弥漫、学习成风的可喜景象。“图书馆之城”正与“钢琴之城”、“设计之都”和“动漫基地”一道,逐步创造出深圳文化的特色与品牌。
1
让阅读进入市民生活
图书馆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的文化形象与标志,而图书馆的数量与人均藏书量则是国际化城市重要的文化指标之一。这一点,深圳人早就意识到了。
深圳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京生很早就提出,要大力发展公共图书馆网络,把建设资源丰富、服务便捷的“图书馆之城”作为深圳的特色文化来加以规划和实施。经过认真调研和反复论证,2003年,深圳市正式启动了“图书馆之城”建设,并出台了《深圳市建设“图书馆之城”(2003-2005)三年实施方案》。
为加快建设步伐,深圳市文化局成立了以局长陈威为组长的“图书馆之城”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图书馆之城”推进办公室。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也积极响应:福田区提出了“图书馆之区”的文化建设目标,宝安区下发了《宝安区建设图书馆之城(2003-2007)五年实施方案》,罗湖区、南山区、盐田区、龙岗区都把图书馆建设纳入了文化立区、文化强区战略当中,提出了实施图书馆之城建设的规划和目标。
步调一致,上下齐心,造就了深圳建设“图书馆之城”的良好的社会、文化、经济和政策环境。“图书馆之城”建设——一项充满深远意义的城市文化形象工程,就这样展现在人们面前。
2
建设没有终结的时候
“图书馆之城”内涵的要义包括:
一是从地域与空间上来说,它是一个覆盖全城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和数字化的服务网络,通过合理布局图书馆网点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基层点,实现图书馆文献信息服务的近距离;
二是整合全市文献信息资源,建立全市跨系统的文献信息资源体系,形成资源特色,实现全市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推进与建设全市的图书馆的数字化建设;
三是实现图书馆服务的开放、便利与快捷;实现社会民众的广泛的阅读参与,特别是弱势团体的参与;实现公民的文化权利。
四是大兴勤奋读书之风,营造学习型城市,使阅读成为一种生活。
“图书馆之城”不仅是地域概念,也是一个数字概念,更是一种服务与阅读的概念,因此,“图书馆之城”的建设也没有终结的时候。
《三年实施方案》提出:至2005年底,深圳实现每15万人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每1.5万人拥有一个社区图书馆;实现常住人口人均2册、户籍人口人均6册的图书藏量指标;实现全市公共图书馆书目数据统一检索,初步实行图书借还“一卡通”。使我市图书馆整体水平达到省内领先、国内大城市位居前列,主要指标接近发达国家同等城市水平。
目标的制定,既参照了国际上通行的标准和发展水平,也符合深圳的实际。按发达国家关于图书馆的藏书标准,在最小的行政单位内,图书馆藏书最少应该人均3册。
3
图书馆四级网络形成
深圳图书馆之城的建设是在不改变原有各级、各系统图书馆行政隶属、人事和财政关系的情况下,本着开放、共建、互助的原则而建立的一种图书馆联盟。
深圳市委、市政府一直把图书馆建设作为文化建设的一个重点工作来抓,区、镇两级政府在图书馆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物力、财力。在“图书馆之城”这支旗帜的指引下,在科学合理的规划当中,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也加入到“图书馆之城”的建设当中。
首先以评估资助为手段,推进网络建设。仅2004年,各级财政用于公共图书馆的购书经费超过3500万元。
按照深圳市文化局制定的《深圳市社区图书馆达标评估标准》,明确规定社区(村)级图书馆建设达标标准——馆舍不少于100平方米,藏书不少于1万册,报刊不少于40种,每周开放时间不少于36小时,周六、周日必须开放等。目前,全市已经进行了六次社区图书馆达标评估,市宣传文化基金对达标的社区图书馆给予2.5万元的资助,到目前已累计资助已近1300万元,对于我市社区图书馆建设起到了很大的推进作用。
其次通过规范化管理促进公共图书馆服务上台阶。市文化局在《深圳经济特区公共图书馆条例》颁布试行的基础上,又制订了《深圳市社区图书馆业务规范》,对社区图书馆的硬件设施、人员配制、开放时间、读者服务、读书活动、地方文献建设及借阅规范作了明确要求,使基层图书馆建设有了统一的业务和管理标准。
经过三年建设,深圳公共图书馆事业取得了可喜成绩。具体表现为:形成了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图书馆网络,社区图书馆建设成为特色和亮点。市级公共图书馆2个,区级图书馆6个(其中5个为国家地市级一级图书馆),街道图书馆39个(其中沙头角、观澜、西乡等14个街道图书馆为首批定级图书馆),达标社区图书馆472个,全市公共图书馆总面积超过16万平方米,顺利实现了每1.5万人拥有一个社区图书馆的目标。
藏书方面,我市图书文献资源进一步丰富,四级图书馆图书总藏量近800万册(件)。仅到2004年底,全市常住人口人均藏书超过1.6册,户籍人口人均藏书5.8册,提前实现了《三年实施方案》目标。
目前,深圳图书馆“遍地开花”,已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市图书馆为龙头、区图书馆为骨干、街道图书馆为节点、遍布全市的社区图书馆四级网络。据不完全统计,市、区、街道、社区图书馆日接待读者达3万多人次,全年接待读者上千万人次。
而深圳还有多座公共图书馆正在建设之中,其中,投资7.5亿元兴建的深圳图书馆新馆(中心图书馆)即将开馆,新馆是我市标志性的文化设施,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阅览座位2500个,日接待读者能力8000人次,藏书将逐步达到400万册(件);投资6400万元进行改造的建筑面积近1.5万平方米的市少儿图书馆新馆也快开放;福田区第二图书馆也将开馆,宝安图书馆新馆也在规划之中。这些设施先进的市、区级公共图书馆的相继建成,将进一步提升我市公共图书馆的空间规模和服务档次。
4
共享使书海流动起来
增加图书馆与藏书数量并非深圳建设“图书馆之城”的全部内容。“图书馆之城”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全市图书资源充分共享,只有让“书海”流动起来,知识才有活力,才能广为市民所用。
走进深圳龙岗区横岗镇西坑村图书馆,这里除了可以阅览4万余册藏书外,读者还可通过计算机免费上网,浏览“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各类文化信息;同时,市民还可在社区图书馆办理“深圳读书网”读书卡,阅读30多万种电子图书。
类似西坑村这样的社区图书馆分布在我市各个社区,各种文献资源通过这些大大小小的图书馆送到市民手中,形成深圳文化传递的一道鲜活生动的景观,为实施“文化立市”和建设高品位文化城市输送着持久不断的精神动力和人文涵养。
正逐步进入深圳读者视野的“共享工程”,即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一项由国家文化部、财政部组织实施的全国性文化工程,该工程的主要载体为各级公共图书馆。深圳是国家首批实施的“共享工程”重点建设单位之一,目标是:建成1个共享工程省级分中心(设在深圳图书馆)、6个基层中心(设在六区图书馆)和200个以上的基层网点,安装并开通系统,实现各类文化资源共享。
从2003年下半年开始实施“共享工程”以来,我市各级财政投入经费累计超过1500万元,共享工程建设已建成一个省级中心、6个基层中心和近300个基层用户点,极大地提高了“图书馆之城”的网络化、数字化水平。
同时,由我市少年儿童图书馆主持开发的“中国少年儿童信息大世界—网上图书馆”为国家文化部文化科研项目,已纳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中国数字图书馆建设工程的资源建设内容。
此外,我市还加强粤港澳合作,共享图书文献资源。目前已实现与香港、澳门中央图书馆书目数据库的查询,为实现“图书馆之城”提出的“搭建深港澳数字图书馆网络体系”和实现深圳公共图书馆服务国际化奠定了基础。
5
助推学习型城市建设
作为“知识的宝库”,深圳各个图书馆爆满已成为这个城市的一个独特文化景观,也显示出广大市民群众的强烈读书需要。“政府为我们提供那么好的学习场所和学习环境,我们更应该发奋图强。”这是不少读者的由衷之言。
而一些基层图书馆的管理者还发现,随着图书馆的建立,许多原来晚上去唱卡拉OK、打扑克、无所事事的年轻人都自觉被吸引进来了,阅读成为他们生活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文化立市’的关键在于‘文化立人’,因此,建设‘图书馆之城’是深圳市‘文化立市’战略发展的必然。”这是深圳图书馆建设者的共识。深圳人口结构呈“纺锤形”,一方面是高学历人才大量涌入,而另一方面是平均学历只在高中毕业左右的打工青年,占了人口2/3,他们在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工业中成为主力。
要实现“文化立市”,就必须要极大地提高整个城市人口的知识素养,特别是通过再教育的方式使这批打工青年的知识水平得以提升。否则,文化立市就无从谈起。而要形成学习型社会,就必须创造健全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公共知识供应体系。其中,公共图书馆的建设是重要的载体。
建设“图书馆之城”,是深圳图书馆事业发展的长远规划,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来实现的文化建设战略任务。而《三年实施方案》只是一个初期实施计划,重点是加强各级图书馆基础性建设,奠定好基础。从2006年起在“十一五”期间或更长的时间,是深圳“图书馆之城”建设上水平的阶段。“图书馆之城”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可以预计,随着建设“图书馆之城”步伐加快和目标的逐步实现,深圳人将获得越来越好的读书环境,深圳将来一定会建成书香浓郁、读书蔚然成风的学习型社会。
作者:本报记者马璇通讯员谯进华/文马彦/图 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