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孙潜彤报道:沈阳市康平县农民刘长久经过技能培训,在新年前夕正式到康平塑编产业园报到,成为一名月薪800元的农民技工。进厂房、住楼房,已不只是刘长久一个人得偿所愿,如今,家住沈阳浑南新区、农业高新区的大部分农民找到了工作,住上了政府补贴的新楼房。
自沈阳实施旨在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阳光工程”以来,2005年即实现农村新增劳动力转移10.3万人,农民新增工资性收入达9.8亿元。与之相伴的农产品加工业实现产值350亿元,同比增长49%,成为仅次于装备制造业的沈阳第二大优势产业。
2004年以来,沈阳投入“三农”资金超过100亿元,包括百村环境整治、村村通油路等;率先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总参合率达88.12%;启动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4.1万户、7.75万农村贫困人口纳入了农村低保范围。工业重镇沈阳正在从单纯靠财政补贴式的“以工哺农”转向“以工兴农”上来,昔日农业大市正向农产品加工强市转变。
变化起因于产业龙头舞起来。沈阳规划的7个率先达到百亿元的产业集群中,有6个在农村初具规模。据沈阳辉山农业高新区劳动力市场经理介绍,现在农民就业不缺岗位,就缺技能。记者在沈阳市人才办了解到,“造就职业农民”已纳入沈阳市职业教育培训计划,近年将有两万名经过培训的新型农民成为沈阳农业产业化的主力军。
因地制宜拓宽农民就业领域、实现农民的“双栖就业”是沈阳兴农富民的又一举措。辽中县2005年引导农民“双栖就业”6万人,使农民年人均增收500元。沈阳铁西区在连续不断向农民对接就业岗位之后,现在已经实现区内农民只要有就业愿望就可以满足对接工作岗位的要求。目前,沈阳全市乡镇企业吸纳从业人员81万人,其中双栖择业的农民工就达59万人。
沈阳农业高新区管委会主任蹇彪说,农业工业化使农村城镇化、农民市民化都有了经济基础。在东北最大的专为失地农民建设的新型住宅小区————沈阳世纪新城,占地23万平方米,一期2500户,1.2万名失地农民已入住,二期工程竣工后还将入住两万多农民。该小区是按照省市新型城市社区标准建设的高标准示范社区,可为居民提供高质量的社区劳动就业、技能培训、医疗卫生、计划生育、文化教育、健身娱乐等方面的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