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郜元宝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批评家。著有《世俗的喧哗》、《鲁迅六讲》等,另有译著《生命的意义》等。
我只谈《近代的超克》中的第一部分:竹内好写的《鲁迅》。严格地说,这是一本重译书。
第一版书名为《鲁迅》,于1985年由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在中国鲁迅研究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李冬木先生这次重译,花了很大工夫,作了很多注释,可以说是一本更精详的译著,对中国读者重新认识竹内好的鲁迅论大有帮助。
竹内好的《鲁迅》按他自己的话说,其用语风格也是“含含糊糊”、“吞吞吐吐”。竹内好的鲁迅价值就在这里。他给我们描写了一个混沌的鲁迅的文学。竹内好所谓的文学和我们一般理解的文学完全两样。
他所谓的鲁迅的文学不仅代表着鲁迅“坚韧”的反抗,而且也代表着竹内好所理解的亚洲的真正的现代性。
在我看来,竹内好的鲁迅论是竹内好的思想的起点,不了解他的《鲁迅》就无法去谈他的亚洲论。《鲁迅》的核心思想是:鲁迅从根本上来说是一个文学家。如果说鲁迅是一个思想启蒙者,也必须通过他的文学诞生。没有文学家鲁迅就没有思想启蒙者鲁迅,竹内好把鲁迅的文学看成鲁迅之所以成为鲁迅的本质。
竹内好的鲁迅论具体涉及文学和思想的关系,他认为鲁迅的文学将他造就成一个独特的思想家。因此,竹内好并不否认鲁迅是一个思想家,但只是在肯定鲁迅是文学家的前提下讨论鲁迅的思想。
总之,竹内好的鲁迅论惟一出发点是文学。或者说,竹内好为我们如何研究一个文学家的思想提供了独特的方法,国内这两年围绕鲁迅的思想做了很多文章,大多模糊不清。按照伊藤虎王的说法,竹内好的鲁迅论为中日两国的学者提供了一种“批评的装置”。迄今为止,中日两国的学者还没有提出超越这个“批评的装置”的思路。
因此,竹内好的鲁迅论虽然于1943年写就,到今天还是没有被“超克”。《新京报》新闻热线:010-63190000、010-96096333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