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30日,2006年将至的前夕,这天正是教育家孙铭勋先生百年诞辰的日子,省文史馆与省教育出版社一起召开了孙铭勋百年诞辰座谈会。与会人不多,有孙铭勋的家人,有孙铭勋的家乡人,有教育界的,有学术界的,人数不到20,然而会议的气氛却是十分热烈。
阳光很明媚,从窗户射进了屋。在念完孙铭勋女儿孙丹平(北京青年报记者)、重庆育才中学校、重庆西部教育促进会等发来的贺信后,从重庆赶来的孙铭勋的另一个女儿孙丹年开始回忆父亲的一生。
孙铭勋,1905年12月30日出生于我省平坝县槎头村。1927年,21岁的他在陶行知、陈鹤琴、张宗麟等先生的指导下,和南京晓庄师范的同学们一起,创办了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批乡村幼儿园,开创了中国早期幼儿教育的道路。1934年,他在上海创办为工人办的第一所幼稚园————劳工幼儿园。抗战时期,孙铭勋参加了重庆育才中学校的创建工作。孙铭勋是我国农村和工厂幼儿园的开创者,并创立了中国幼儿教育理论体系,有《劳工幼儿园》、《晓庄幼稚教育》、《古庙活菩萨》等一百多万字的幼儿教育专著出版发行。20世纪30年代,30岁左右的孙铭勋先生已经是国内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与平民教育、农民教育先驱武训、陶行知,并称为中国民间教育的三位开拓者。1953年孙铭勋调往西南师范学院教授儿童文学,开始了中国的儿童文学学科。1957年“反右”斗争中,孙铭勋划为右派。1961年因贫病饥饿离开了人世,终年56岁。
陶行知先生大名早已为国人知晓,一部《武训传》的电影也使武训名闻天下。然后孙铭勋,单不说国内,就是如今贵州知道的人也很少,令人感慨。
作为同是平坝人的谭佛佑教授,来自贵州教育学院。年近古稀的他在往事中搜索着关于孙铭勋的一些相关事。“几十年来,只知道孙家有名人,然后我数十篇文章,惟独没有写到孙先生,自己家乡人都没有去研究,甚至是一点不知道关于孙铭勋先生的事情,很是惭愧。”感触下,他有了想法,他希望有关部门把孙铭勋的著作印刷出版,让学人们得以阅读研究,召集海内外学者研讨,并进行传播。
幼时在平坝县中学就学的郭培仁,曾有幸为孙铭勋学生,他回顾起当年作为学生的他与校长孙铭勋的交往,“我的人生观就是在那个时候建立的。”1986年,郭培仁一次出差去重庆,在当地书店看到重庆出版社出版的《孙铭勋教育文选》,他立马买了50本带回贵州,送给平坝教育局以及各中学,他在书上写到:铭勋同志是我县槎头村人,是在我县开展党的活动的首创者;是一个忠诚的共产党员;是我国少有的幼稚教育专家;他为了党的教育事业贡献出他毕生精力。他的这本教育文选,对我们这一代青年来说,有其现实意义。鉴于此,特荐献家乡组织和同志们。
这样的书,郭培仁自己留了一本作为纪念,此后,省教育出版社的编辑梁茂林用在地摊上买到的同样一本书与郭培仁交换,梁茂林觉得那样的一本书,实在是有意义。
梁茂林,曾发表过有关孙铭勋研究的文章,此外,他还是这次会议的始作俑者。会议上,他的发言与哽咽连在了一起。在他叙述孙铭勋研究的过程中,就不由哽咽起来。他的哽咽与辛苦无关。“我研究孙铭勋的过程中,随着研究的开展,我越发感到孙铭勋的不平常与不简单。”他拿出上个世纪30年代《生活教育》上的一广告复印件一一列数了,曾经的幼儿教育,教育课本很大一部分是孙铭勋和戴自俺(教育家,贵州人,与孙铭勋同时师从于陶行知)写的,“这是一个不能够省略,不能够绕过的一位教育家。贵州被外界省略,自己对自己的东西好像也熟视无睹,浪费与封存了,实在是太可惜。我为这样一个伟大的教育家鸣不平,我虽然是一名编辑,但我有责任去研究他,虽然我们现在找到的仅仅只是他的一小部分。”
来自省教育厅的两位同志也说道:这个会议让他们惭愧与震撼。
省文史馆馆长顾久说:“孙铭勋先生,不该被历史化,作为文史馆的我们就更不应该。如今我们需要科技、需要人才,教育应该是首要的问题,在贵州广大农村,幼儿教育缺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这么一个关键时期,开这么一个会,是很有意义的;对于建设贵州的新农村,也应该是很有意义的。”顾馆长还提及:陶行知的弟子孙铭勋与戴自俺都是贵州人,如今在农村幼儿教育薄弱的贵州,成立一个陶行知研讨会,十分必要。
后
记
去年年末,省文史馆的何萍女士给我电话,说要开个纪念教育家孙铭勋的座谈会,我头发懵,等问清楚名字的每个写法,查阅百度才知晓。
那天与会的不少人与我一样,记忆里是找不到片刻的有关孙铭勋的字眼。
可就是这么一个土生土长的贵州人,曾经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作出过重大贡献的,中国教育史不能忽略的这么一个人,我们似乎都遗忘了,将他与过往的时间一起封存起来。淡忘了。纪念会上,梁茂林先生的哽咽,一下让我感慨与钦佩,贵州人热爱贵州,贵州人伤心贵州人的遗忘。就这么一个哽咽,给2005年划上了一个句号。我相信,在场的与会人都与我一样,记住了这样一个哽咽。记住了孙铭勋。至于自己,我还记住了当时内心的震撼与惭愧。
作为贵州人,我们是不可以如此遗忘的。空白,记忆的空白,对于任何人都是一种恐怖。也许我们不可能像重温一本书一样去重新品读我们贵州出现的一个个伟人,然而至少我们不该遗忘,更何况他的教育理念一直在为今人的我们所用着。
贵州是个人杰地灵的好地方,只是我们总是去忽略,总是去淡忘,记忆是需要分享的,需要一起来念叨与研究,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自然会自豪地说:我是贵州人。
作者:罗晓燕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