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教育部门近日向社会公开点出高校就业率“造假”的现象。但究竟是哪些高校在做手脚?新华社记者就此采访职能部门,对方却吞吞吐吐。
湖南省教育厅前不久对本省高校上报的就业数据进行了核查,具体做法是从中随机抽样15%进行追踪调查,然后根据核实的情况核减就业率。 结果被调查的高校没有一家上报的数据是过硬的。最极端的例子是,某高校竟然从一家不到百人的单位那里,弄到超过一百人的接收证明!
针对高校就业率“造假”问题,湖南省教育厅负责人表示,今后一旦发现有高校再在就业率上造假,将在全省公开通报批评。但是造假的学校名不向社会公布,又怎能起到警示作用?
大学生就业难不完全是高校的责任。但一些高校就业率“造假”,不但欺骗了家长、学生,损害了社会风气,还可能使教育管理部门在引导高校专业设置适应社会需求上产生误差。被职能部门查处的假冒伪劣产品、厂家,经常在媒体上曝光,对高校为什么不能这样做呢?据新华社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