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讯(记者包应普)昨日,晨报报道的《武汉,你是“宜居”城市吗?》引起各界关注。而在市长李宪生昨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就有9处字句体现“宜居”理念。报告中的9处分别为:“营造适宜创业和居住的城市环境”、“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改善居住环境”、“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进一步改善社区居民生活环境、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进城务工人员生活条件、残疾人生活条件、中心城区大气环境”。 在《商务周刊》和北京零点市场调查与分析公司联合发布的“2005宜居城市排行榜”上,武汉位列该榜第5。问卷调查显示,武汉市民对城市最满意三项:出行方便、水多、教育资源丰富。而这三项也正好是武汉“十一五”规划的几大重点:“把武汉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技教育基地、交通通信枢纽”,“具有滨江滨湖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在科教领域,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推动‘武汉制造’向‘武汉创造’转变”。而今年的10件实事里面,农村学生、城镇低保户子女义务教育将免费。在“交通通信枢纽”方面,将用一批大项目来增强“两通优势”:轻轨、地铁、长江隧道、阳逻大桥、天兴洲大桥、扩建天河机场、动建多条铁路和出城高速路……滨江滨湖是上苍赐给武汉的独特资源。为了张扬这一特色,武汉还将进一步改造两江四岸、让汉阳“六湖连通”、构建“大东湖”、实施水生态保护,这些大手笔将让江城柔情似水,灵性飞扬。有代表和委员认为,武汉荣膺“宜居”城市和市长报告中多处体现“宜居”,看似巧合,实则必然,体现了本届政府以人为本、务实亲民的执政理念。“实实在在地为老百姓办事,老百姓生活得舒服,武汉也就好名声在外了”。
解读报告中的“宜居”关键词
在昨日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出现了多个“宜居”的同义词和近义词。记者选取部分进行深度解读,以飨读者。关键词一:城市亲和力原文表述:增强城市亲和力、塑造城市个性魅力。吉庆街、鸭脖子、竹床阵、轮渡……池莉小说中一系列汉味市井影像,成为世人眼中热辣江城的鲜活注脚。很长一段时期,“最市民化”这顶帽子,让武汉饱受非议和某种程度的轻视。在武汉的各种论坛上,一直有网友为武汉的“最市民化”名声叫冤,口水战常打不息。一个叫“火锅冰淇淋”的网友说,“最市民化”就是“亲和力”,这叫性格,这是魅力。导游苏伊常年带团去广西、越南一线,半个月回来喝一次藕汤。苏伊说,武汉真的有很多旅游宝贝,就算不坐402路旅游公汽,光坐108路,沿途就能游遍晴川阁、古琴台、龟蛇二山、黄鹤楼、武昌起义纪念馆、长春观、鸟语林、海洋世界……“用长江、汉水、东湖三大水系串起景点,这是任何一个城市都看不到的壮丽景观!”关键词二:亲民绿化武汉是百湖之市,也是千峰之乡。为还森林最绿的模样,九峰山、马鞍山、龟山等山体,陆续划定保护区。多年前采石给山体留下的“癞痢头”和秃斑,也将通过飞机播种、调整植被种类等手段,显山透绿。公园也越建越多了,拓宽的道路两侧景观花坛形成的绿带越来越长了。这几年,武汉还展开了浩大的“拆墙透绿”工程,鼓励企事业单位拆掉高墙大院,换成镂空栏杆。“绿色是全民共有的,就应该还绿于民”,市园林局专家说。武汉城市规划设计院规划师宋中英说:“你去过九峰森林深处里的马驿水库吗?简直就是武汉的九寨沟!”“老百姓出门50米就要见到绿地。”根据这一规划,绿色离人们越来越近了。关键词三:“四环十三射”内环、二环、中环、外环以及13条出口路,构建武汉“四环十三射”高速路网骨架。这是推进武汉成为宜居和创业城市的20余个重大工程要素之一。此外还有轨道交通、王家墩商务区(CBD)、武汉化工新城、港口建设、都市工业园、旧城改造、投入9亿元绿化等。去年,轻轨二期动建把东西湖到堤角的距离拉近到50分钟;武汉7条高速出口路全部开工,两年内到洪湖、孝感、仙桃等8个距汉100公里左右的周边城市,1小时通达。关键词四:城市承载能力原文表述:“城市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城市面貌焕然一新。”8467平方公里,两江三镇,147个湖泊,840万人口,3500余年历史,除上海之外,只有“武汉”可以在前面冠以“大”字。这样一座城市有多大的“承载能力”?我们看到,政府不断完善基础设施体系,使供水、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能力得到提高,城市公共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城市环境面貌在不知不觉中明显改善,坚决拆除违法建筑,集中开展对占道经营、街道立面、户外广告招牌等方面的专项整治;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深入实施畅通工程,城市道路通行能力不断提升。关键词五:社区883在武汉,“883”家喻户晓。去年9月底,为期3年的目标计划已经完成。通过“883”,社区市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建成了一批城市小森林、小游园和街区绿地,新改续建和免费开放一批城市公园,在社区等公共场所配置一批健身器材,市民休闲健身空间不断扩展。关键词六:维护民利原文表述:关注民生、维护民利、排解民忧。这三个“民”词,更值得注意的是第二个“民”。维护民利,这是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大家记忆犹新的是,在宪法修正案草案中,“公民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赫然名列其中。有关人士认为,这两者之间具有某种内在联系,更深层次地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市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据统计,城镇5年来累计新增就业岗位44万多个,基本养老、失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城市低保制度不断完善,工伤保险、农村低保制度初步建立,城乡社会求助体系初步形成。关键词七:汉派文化2005年最后一晚,武汉上演了两台三场新年音乐会,《蓝色多瑙河》和《白毛女》“雅俗共赏”。此前,电影《武昌起义》也刚在汉开机。这一年,“汉产”影视剧还有《陪读》、《桃花灿烂》、《汉口夏日》等。据统计,近年来在汉开拍和取景的影视剧达数十部,本地企业如百步亭、湖北经视都纷纷投资影视制作。而汉派作家如方方、池莉等的作品也频频被改编成影视剧。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响亮地喊出了“汉派文化”的口号,并用了四个颇有气势的排比来强调:立城市之根、铸城市之魂、强城市之基、扬城市之韵。去年,武汉成为一系列重大文体事件的发生地:世界华文传媒论坛、中法文化年、中秋文艺晚会、市七运会……而正在建设中的武汉体育中心、琴台艺术中心,将让武汉人“体面”地听歌剧、看画展、观比赛。什么是“汉派文化”?作为武汉3500年积累起来的精神财富总和,很难用这些浅显文字说清楚。但这些实实在在的变化则都在为这座大厦添砖加瓦。关键词八:宽裕小康2005年12月14日,晨报公布了武汉当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10827元。“十一五”的规划更诱人,具体来说就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5万元,“居民生活达到宽裕的小康水平”。而“宽裕的小康水平”是什么样的世界呢?每个人给出的答案都会不一样。记者就此请教武大商学院教授、博导简新华。他表示,“宽裕小康”不好一概而论,也难以准确描述。但“GDP和宜居肯定是有关系的,经济水平高,当然更宜居啦!但并不是说经济水平上去了就一定宜居了污染很严重,那也不宜居”。简新华同时提醒,“宜居”是所有人的“宜居”,如果贫富分化、收入悬殊,一样是不行的。关键词九:节约消费乍一看,似乎和“宜居”没什么关系。但在报告中,它是“宜居”的前提之一。去年,我市人均GDP突破3000美元,理论上已和小康靠边了,但一些短缺又卷土重来:油荒、电荒、气荒……在各种“荒”的背后,是巨大的能源消耗。是放水养鱼还是竭泽而渔?如果选择后者,我们就需要适当地放慢脚步、紧紧裤腰带,对“需求”稍加约束,这样才能缓解日益紧张的能源供应链。“一辈子的饭不能一顿吃光”,有人形象地比喻。“十一五纲要”把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目标定在12%,略低于“十五”时期13%的增速,就是考虑到既要保持较高的速度,又要留有余地,把主要精力放在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增长质量和效益等方面,并逐步形成节约型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指标是:2010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2005年降低20%左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