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他几十年如一日带领大伙艰辛创业,让彭福从过去一穷二白的贫困村发展成为今天远近叫得响的亿元村。看到乡亲们住的房子越盖越漂亮,口袋越来越鼓,一心想着“带领大家过好日子”的老支书沈庆喜没有满足,原本可以“歇歇”的他依然是村里的大忙人。 挖水库、买设备、建水厂,全村人喝上了过去几辈人日思夜想的自来水,沈庆喜又开始打起美化村容环境的“算盘”;搞农村绿化、建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办村民学校……他一刻不停地想着“大伙还需要什么,还缺什么?”村民们感激沈庆喜,“老支书替我们操的心比谁都多。”究竟是什么样的动力支撑着这位69岁的老人?在沈庆喜的身上,记者寻找着答案。
“不改善农村条件,老百姓会骂我们”
“过去穷怕了,一心想着带领大伙多挣点钱,后来才明白光有钱不等于过上了好日子”,1998年,凭着在城里越做越火的村建筑劳务,彭福村一年创下产值1.6亿元,农民人均收入4600元,这在当时的江宁县已屈指可数,但是村里还是猪圈遍地、鸡鸭乱飞、柴草烧锅的农村景象。看到全村老少吃水靠打井,洗衣淘米要下塘,沈庆喜走在村里,总是觉得“大家的眼睛都在盯着我”。“改善老百姓生活是我们党员和村干部的责任,解决不好,老百姓会骂我们”,去了一趟华西村后,沈庆喜在一次村干部会上这样说。拆猪圈、搬草垛,沈庆喜首先带头,而村里给每户的补偿金,他却一分不拿,有一户村民不理解,问沈庆喜:“房前屋后盖猪圈,这是老习惯了,为什么要搬?”“就是要改老习惯,过去住草房,现在住楼房;过去烧柴禾稻秆,将来我们还要用上太阳能哩!”沈庆喜的一番话打动了村民,“沈书记,你说怎么干我就怎么干!”
“他把老百姓的冷暖装在心里”
今年彭福村人均收入8500元,但这并不包括村里自己创业的几十名大小老板的收入。对此,沈庆喜说:“把数字做得漂亮没有意义,只有平均线以下这部分人富了,彭福才是真富了。”上世纪90年代,彭福村搞起新一轮土地平整,在修建水库沟渠的同时,还引进收割播种机械。从此以后,彭福人种田灌溉只要打开电闸放放水,从播种到收割都是机械化一条龙作业。沈庆喜告诉记者:“我的真正想法是把更多劳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为村里年轻人找工作,沈庆喜忙得最积极,“一个人就业,一家人就多了近万元收入”,搞农业科技新品种实验基地,沈庆喜首先看的就是能让村民增收多少……去年上半年,国内一家重量级新闻单位派记者来彭福采访。记者“悄悄地进村”,恰逢当晚村里有一场婚宴,村民们的“酒后真言”让记者大为感动:“这些年村里多少人盖了楼房,老支书自己还住在原来的房子里”,“沈书记真正把老百姓的冷暖装在心里,我们想不到的事情他都提前为大伙办了”。
要让乡下农民都过上城里人的好日子
在彭福村,一个农民小区,48栋白色两层小楼排列得整齐有序,面积最小的140平方米,最大的超过200平方米,上下水管道、室内装潢、小区绿化一应俱全,农民足不出村,过起了连城里人都向往的“别墅生活”。这是彭福村几十户村民的新家,沈庆喜给小区起了个名字叫“锦绣新村”。熟悉沈庆喜的村干部说,老沈喜欢带人来这里参观,来这里他总是特别高兴。“城里人的好日子,我们乡下人也要过;城里人有的,我们乡下人也要有!”沈庆喜向记者吐露了心迹。要让乡下的农民都过上城里人的好日子,这就是沈庆喜半个世纪来始终追求的梦想,从昔日“有女不嫁彭福”到如今彭福人进江宁城区、到南京城里买房子,沈庆喜执著追求着自己的梦想,也忠实地履行着作为一个党员带领大家发展经济、致富百姓的责任。走在村边秦淮河大堤上,沈庆喜点上一支烟,细细看着眼前的彭福新貌,那是他最轻松与满足的一刻。他告诉记者,48年的村支书当下来,最满意的事只有一件:“让共同走上富裕道路的老百姓从我们身上看到共产党好。”南京日报记者 刘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