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个月不看望父母,子女的名字便会被张榜公示在社区公告栏内。日前,南京东路街道悄然推出一项“子女定期看望”制度,规定子女不能以“忙”为借口不看望父母,否则会将其名字张贴上“不孝榜”,还会将此情况反映给其所在单位。
这项制度的出台本意是为了督促子女给予独居在家的老人们更多关心,但没想到,由此引来各方争议。不看望父母便是不孝吗?张榜是不是侵犯了名誉权……不仅多数子女对此持反对意见,部分老人也加入了求情队伍。在一片争议声中,街道只能将硬性的“张榜公示”变成了软性的“友情提醒”,但表示将会探索更加人性化的方式,继续鼓励子女们给予老人更多关爱。
新探索
3月不看望父母便“上榜”
“推出这项制度的初衷是为了让子女对独居在家的老人们多一些关心。”昨天,南京东路街道民政科相关负责人面对记者时,似乎露出了难言的苦衷。他告诉记者,作为一个老城区,南京东路街道老龄化接近22%,街道5.4万居民中,有近1.2万名60岁以上老人,其中独居老人达到667人。为了照料这些独居老人,街道安排了志愿者结对。可是在结对照料过程中,部分志愿者却向街道反映,老人们的子女前来看望的次数实在太少,很多都是几个月见不到一面。
这些情况,在街道经过调查后得到证实:近百户左右独居老人的子女,对父母的照顾几乎处于“真空”状态,他们的理由基本上都是“工作太忙”、“没空”。
为了督促子女看望父母能更殷勤些,街道便出台了这项“子女定期探望制”。根据规定,在1至2周内,子女必须来老人家中探望一次或将老人接回居住两天;另外,固定假日子女也须接老人回家或前来探望。如果在一个月内不执行,居委干部将友情提醒一次;两个月不执行,再提醒一次;3个月仍不上门,就会“光荣”上榜,名字在居委会进行张榜公示。同时,街道还会将此情况反映给子女所在的单位,希望单位能给出假期让子女们能够回家看望父母。
“我们并不是公开批评他们,而是善意的提醒,让他们能够常回家看看父母。”该负责人表示,除了子女身居国外或者外地等特殊情况外,只要是居住在市内的,都有条件达到这个要求。“就算自己实在有事走不开,也可以委托配偶或者第三代前来看望,毕竟老人只是求一个心理慰藉而已。”
受争议
“不孝榜”遭遇人情战
但“不孝榜”制度的推行,在现实中遭遇了多重“烦恼”,首当其冲的便是子女们的反对。街道相关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制度通过居委干部向子女们公布后,就有不少子女反对,认为制度太过严厉化。
“我一直打电话给我妈妈的,也按时寄钱给她,难道这也是不孝吗?”得知社区出现“不孝榜”后,许多子女纷纷打电话到街道,质问的语气中带着一点委屈。“你们这是侵犯我们的隐私。”由于担心自己的名誉受到侵害,一些子女打到街道的电话带着严厉的指责。而另一些看重前途的子女,更是跑来街道求情:“给单位写信的话,会对我的前途造成负面影响的啊!”
对于子女们的反映,街道略有准备,但老人们的态度,却让街道感到意外。在这项制度征求老人们的意见时,竟然也遭到了一些老人的反对,他们加入了为子女说情的队伍。
“他虽然长久没来看我,但是心里还是很关心我的。”在贵州路一家洗染店旁的弄堂里居住的郝阿婆告诉记者,儿子2年前在浦东新区买了一间房,起初她和儿子一起住进了新房,但在6楼的新房没有电梯,她上下楼实在不方便,就又搬回了老房子。“毕竟在这里住了几十年了,什么都感觉方便。儿子每隔一段时间会来看看我,有时也打电话回来。”郝阿婆不支持张榜公布“不孝”,她说,如果儿子不来,肯定有他的理由,公布名字的做法太严重了,会影响儿子的声誉。护犊之心溢于言表。
南京东路街道正在思索如何对“不孝榜”进行更人性化的改进,同时,不探望是否就是不孝,名字公布会不会侵犯名誉权这两个问题也引起了人们更深层次的思考。
新思考
不探望是否就是不孝?
不探望是否就是不孝?“不孝榜”的推出也引发人们对“孝心”标准的谈论。昨日记者就此问题采访部分市民时,不少年轻人表示,虽然由于时间关系自己不常看望父母,但心里仍是挂念着父母,会通过打电话、寄钱寄物的方式表达自己的孝心。
对此,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认为,看望老人本身属于道德倡导的范畴,应该更多用道德方式引导。同时,关心父母的方式多种多样,不回家不一定就表示子女不想念父母、不关心父母。不回家看望父母的原因也多种多样,各家家事各不相同,可能子女和父母关系比较冷淡,或者其他特殊原因,在没有判别其中原因的前提下,如果硬性将其规范化,可能会欲速则不达。
新思考
公布名字是否侵犯名誉权?
名字公布会不会侵犯名誉权?对此,中茂律师事务所主任盛雷鸣律师表示,街道这一做法出发点是好的,但是实际操作起来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盛雷鸣表示,看望亲人本身属于一种私权,在法律上也没有作出相关严格规定。关心父母的形式多种多样,不是看望父母这一种固定和唯一的方式。不能因为子女几个月不看望父母就将这种行为定义为“不关心”。
而且,如果这一规定付诸实施,很有可能侵犯公民的名誉权和人格权。盛雷鸣表示,将子女名字公布之后会给公众造成错觉,就是被公布名字的子女都是不孝顺老人的。事实上,这些已经是他人名誉权的构成部分。在名字被公布之后,社会、小区内对他的评价可能就会降低,可能伤害到他的人格权。
新改进
打算将“探望父母”加入居民公约
面对各方争议,街道更加人性化地将上榜变成了口头提醒,如果子女长时间没去看父母的话,就打个电话过去提醒他一下,让其能尽量抽空回家看看。
昨天,街道有关负责人也告诉记者,他们也进行了反思,将暂时停止这一制度,但对于鼓励子女更加关心老人这一初衷并没有改变,只是要进一步探讨更加理性的方式。
据透露,目前街道打算在居委会换届选举之时,将关心老人这项内容纳入到居委会的议题讨论之中,商量一个更加理性更加妥当的方案。“最好是这项内容能以居民公约的形式出现,通过居民自己的讨论和表决找到一个合适的方式,这样居民也比较能够接受。”
此外,在名称上也将进行改变,让其听上去更加“温和”。“‘不孝榜’实在太刺耳,最好能用一个温和一点的名字比如‘探望榜’什么的,不仅提醒那些探望得少的,也鼓励那些探望得勤的。”作者:晨报记者李晓明毛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