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勇当全省“两个率先”排头兵
中共昆山市委书记曹新平
改革开放27年来,昆山以自费创办开发区为起点,先后经历了“农转工”、“内转外”、“散转聚”三次大的跨越,目前正在实施“低转高”这一新的跨越,努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在三年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全市综合实力迈上了新的台阶。到2005年底,GDP达到730亿元,三年翻一番;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116.8亿元,三年翻一番半,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1.6亿元;进出口总额完成330亿美元,三年翻两番。 三年前,省委、省政府对昆山提出了争做全省“两个率先”排头兵的要求。三年来,我们始终把“两个率先”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定位、总目标,集中全力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三年后,对照我省全面小康指标体系,四大类18项25条指标昆山已全部达到。
把富民优先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导向。突出抓好“一三五”,“一”就是发展民营经济,先后规划建设8个原创型民营企业基地,推动民营经济呈爆发式增长态势。“三”就是实施以“人人有技能、个个有工作、家家有物业”为目标的“三有工程”,每年拨出2000万元专项资金为农民培训“买单”,建立城乡一体的就业服务网络,组建富民、社区股份、土地股份三大合作社,大力发展“房东经济”。“五”就是构筑低保、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拆迁补偿、征地补偿“五道保障”,近三年市财政每年拿出近6亿元,用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探索具有昆山特色的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赋予“昆山之路”新的内涵。一是实施外向带动、民营赶超和服务业跨越“三大战略”,走率先发展之路。把外向配套作为发展民营经济的关键举措来抓,促进外企生根、民企升级。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三年来,全市民资每年保持100多亿元的强劲投入,服务业在新增注册外资中占20%%,在新增注册民资中占50%%以上。按照省委、省政府的要求,举全市之力建设花桥国际商务城。二是推动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粗放开发向集约用地、分散建设向集聚发展、注重经济增长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单项考核向综合考核“五个转变”,走科学发展之路。在全省率先提出科技含量、投资强度、产出效益、生态影响等四条“招商选资”标准,按不同区域明确每亩地投入的“门槛”。打破城乡分割,把市域作为一个整体来规划,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建立了七大类35项新的考核指标,缩减了经济增长的指标,强化了富民、社会事业、生态环境等方面的考核。三是处理好干群、政商、劳资、新老昆山人、人与自然、发展和稳定等“六个关系”,走和谐发展之路。坚持“亲民”、“亲商”并重,推行“契约式服务”,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加快融合新老市民,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不断强化社会治安,着力打造“和谐昆山”。
弘扬“三创”为核心内涵的新昆山精神。在发展实践中,昆山人形成了以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为核心内涵的“新昆山精神”。面对困难有豪情,始终保持艰苦创业的志气,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干部创事业成为潮流。面对事业有激情,始终保持勇于创新的勇气,在发展思路、体制、科技等创新上不断探索。面对工作有热情,始终保持争先创优的锐气,坚持定高标杆、全面争先、提高效能,争创工作一流。
实现第一个率先目标,使我们昆山站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成绩值得自豪,但不值得骄傲;变化值得回味,但不值得陶醉。我们始终追求的不是今天的位次,而是明天的辉煌;不是今天的结果,而是明天的起点。“十一五”期间,我们要虚心学习兄弟县市的成功经验,取他人之长,创昆山之新,力争在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争创一流 梦想成真
昆山开发区管委会主任宣炳龙 从零起步,经过20多年来的建设,承载着昆山人加快经济发展梦想的昆山开发区,如今已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发展的龙头,科技进步的先导,城市建设的亮点。现在,这里形成了电子信息、精密机械、民生用品三大主导产业。在国家级开发区综合投资环境评估中,昆山开发区名列第三。
昆山人喜欢做梦。昆山开发区是昆山人梦想开始的地方,也是让昆山人梦想成真的地方。
自我评价昆山开发区,我们有两句话,一是“出身卑微”,二是“小马拉大车”。“出身卑微”,是指一个县级市自费创办了国家级开发区;“小马拉大车”是指我们行政事权小,各种资源有限,但雄心壮志很大,想干大事。在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实践中,我们的开发区一天一天成长壮大,我们的梦想一个一个变成现实。
经过20多年来的建设,开发区已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窗口,经济发展的龙头,科技进步的先导,城市建设的亮点。现在,这里吸引了46个国家和2个地区的客商,汇聚了50多亿美元的到账外资。2005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600亿元,进出口总额超过260亿美元,占全市总量的70%%和79%%。
1984年昆山开发区创办以来,创造了许多个全国、全省第一:首创全国第一个自费建设的国家级开发区,办起江苏第一家中外合资的工业企业,建立全省第一家外商独资企业,实施全省第一幅土地批租,创办全省第一个陆路口岸通关点,建立全国县级市中第一个留学生创业园和博士后工作站。创办出口加工区,昆山开发区也是第一个吃螃蟹的,在县级市中是唯一的。经过5年多的建设,2005年加工区完成进出口总额180亿美元,在全国封关运作的37个加工区中位居第二。
回顾昆山开发区的发展历程,我们的体会是,思想解放再解放,观念创新再创新,经济发展再发展;干部必须要有奉献精神,敢于承担风险,既要推动经济发展又要勤政廉政。
自主创新 走向世界
好孩子集团总裁宋郑还 “好孩子”诞生于16年前,前身是一家濒临倒闭的校办工厂。如今已成为走进全球亿万家庭的世界品牌。在美国,连续6年销量第一;在欧洲,正成为耀眼的明星;在中国,已是连续13年销量冠军。1999年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2003年被评为“向世界名牌进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11家中国企业”之一;2004年被评为中国儿童用品行业唯一的“中国名牌”。
“好孩子”,凭借自主创新,经过16年的奋斗,成为世界童车行业的领头羊。
我们的口号是“自己打倒自己”。造童车不同于造汽车。童车行业技术壁垒较低,仿造侵权现象严重,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就是不断用新一代产品淘汰老一代产品。为此,我们在产品开发上狠下功夫。目前,我们拥有中国及外国专利共2300多项,在企业申请数中名列前茅。
好孩子走进国际市场,更是靠自主创新。1996年研发了一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秋千式婴儿车,拥有五项美国发明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一举风靡全美。仅用三年时间,好孩子就成为美国市场销量冠军,在美国3辆婴儿车中就有1辆是好孩子的。在欧洲,我们联手合作伙伴,研制的婴儿车被誉为欧洲时尚的代表作,一举跨入欧洲婴儿车的最前端。
我们深切地体会到:自主研发创新获得的自主知识产权是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市场是创新的源泉。16年来,我们的研发人员不是闭门造车,而是始终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研究消费者行为、发掘消费需求为前提,以研究市场信息为基础,深深扎根在国内外市场;研发产品必须实现“本土化”。给美国的商品必须是美国文化,给法国的商品必须是法国品位。我们要做的,就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主动地把世界各个目标市场的商家、设计公司联合起来,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进行产品的本土化设计。
当前,我们已制定了好孩子新一轮的发展规划。在中国市场深深扎根的基础上,更加扎实地向世界市场迈进,最终使好孩子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儿童用品名牌。
成功创业在昆山
昆山市凯宫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 苏善珍 1998年夏天,苏善珍带着家乡的三个伙伴,揣着70多万元现金,从建湖来到了昆山。在昆山这片投资创业热土上,凭着创业的志气、创新的勇气和创优的锐气,创办的昆山市凯宫机械有限公司坐落在昆山市民营科技工业园,现有总资产7750万元,占地168亩,员工近300名,主要生产经营纺织机械、液压机械、电脑绣花机和纺机配件,是我省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
我的老家在盐城市建湖县,但我现在经常跟人说我是自豪的“新昆山人”。在昆山我迎来了事业上的春天。
我和昆山结缘于1998年夏天。那时,凭着一手制作纺机配件的技艺,在玉山镇做起了纺机配件。2000年,我注册成立了昆山市凯宫机械有限公司,先后研制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精梳机、条并卷机,被认定为国家级重点新产品。是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和江苏省民营科技企业,产品遍布全国28个省份,远销德国等6个国家。
回顾公司的发展历程,在短短的几年内,从一个专门生产普通纺机配件的小作坊一跃发展成为生产高端纺机设备产品的高新技术企业,除了我们自己的准确定位、大胆决策和敢于创新外,最关键的是得到了上至昆山市各级政府、下至普通村民的鼎力支持和贴心服务。这种服务可以用“亲情”、“高效”、“规范”6个字来概括。在昆山,本地人不“欺生”,没有把我们当外人,而是把我们的事当成自己的事真心地关心、支持,昆山亲情服务温暖人心。在昆山,不问企业姓什么,不论企业有多大,只要企业需要的,各级政府都把它当作大事、急事、特事去办,昆山高效服务打动人心。在昆山,有规范的政策支持和一批高素质的办事官员,政府部门从不歧视我们,还主动到企业进行业务指导,帮助争取项目,昆山规范服务留住人心。
我钟情昆山,是因为昆山良好的创业环境和优质、贴心的服务,使“凯宫”得到了发展,并扬名海内外。我热爱昆山,是因为我和凯宫公司已融入了昆山,成为昆山的一分子。我将和老昆山人一样,为我们这个城市的明天而共创辉煌,用我们的热血和激情奏响昆山发展的最强音!
年轻的事业在家乡的沃土上成长
网进科技(昆山)有限公司董事长 黄玉龙 1990年大学毕业后黄玉龙去美国留学。1996年拿到计算机博士和MBA双学位,随后在美国航空公司“AA”工作了四年。1999年初他辞职创立了自己的公司———美国网进科技有限公司。1999年下半年,他参加了昆山招商引智代表团在美国达拉斯开的情况说明会,被欣欣向荣的昆山震撼了。2000年5月,网进科技(昆山)有限公司正式运营,在创业园免费提供的一间40平方米的办公室里,公司创始人3人开始了“网进”在中国的创业。
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昆山人,是从美国留学归来的一个“海归”。1999年下半年,我回到了阔别8年的故乡创业。
网进科技是首批通过江苏省信息产业厅认证的省软件企业,也是江苏省首批通过CMMI国际认证的软件企业,已连续四年被评为江苏省高新技术企业。2001年,我们推出了“e城市”软件系统,相继在全国15个城市实施应用。之后又开发了网进电子政务平台等一系列软件产品,其中有9项取得了国家版权局颁发的软件著作权证书。值得一提的是,公司去年初推出的“网进统计信息系统”,实现了统计业务电子化、智能化;研发成功的“网进数据交换平台”,实现了企业信息的跨部门、跨系统、跨平台的交换和共享。这两个软件在行业内可以说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随着这些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面市,“网进科技”的业务蒸蒸日上。
我之所以依恋昆山,原因很多。首先是昆山的政策好、商机多,有利于企业发展;其次是在昆山我有一种归属感,感到昆山对我来说很温暖,有亲人、朋友和领导的关心;再次就是昆山的生活条件好、环境好、交通便利。
近年来,虽然昆山的主要党政领导变动了几次,但对“网进”的支持、爱护一直没有变。愿“昆山之路”越走越宽,愿更多像网进这样年轻的事业在“昆山之路”上越走越兴旺。
走在勤劳致富的小康路上
昆山市花桥镇上岸村村民 周祥球 今年40岁的周祥球,是昆山市花桥镇上岸村村民。2000年10月,他由一名村干部被分流为一名普通农民。同年12月,他承包村里的60亩鱼塘开始搞水产养殖业,到2002年年收入达10万多元。目前,他总共承包鱼塘123亩,年收入超过20万元,一家五口人过上了幸福美满的小康生活。
我今年40岁,全家5口人。5年前,随着行政村的撤并,我由一名村干部被分流为一名普通农民。下岗分流不到两个月,我又充满信心地“上岗”了—————承包鱼塘。从此,走上了勤劳致富的小康之路。
2005年,我家仅鱼塘收入一项就达20多万元,其他收入还有四项:一是全家人参加了农村基本养老保险,父母亲已经可以领取养老金,每人每月136元,全年领到3264元;二是在村富民合作社入股6000元,年底分红600元;三是在市区买了一套商品房,出租后租金收入18000元;四是种9.8亩责任田,收入4000多元。另外,全家人都参加了农村基本医疗保险,生病没有后顾之忧。
创业是艰辛的,但不吃苦哪会有小康生活!为了方便管理,我在鱼塘旁盖起了四间平房,我和爱人吃在鱼塘、住在鱼塘,以鱼塘为家,整天围着鱼塘转。吃点苦并不算什么,最怕的是鱼虾生病。养殖光靠汗水是不行的,不仅要懂得养殖技术,而且还要学会闯市场。
我知道,自己是一名党员,自己富了,也应该关心其他村民。我请了本村8名大龄临时工来帮忙,按时付给他们报酬,使他们增加一些收入。我还带动其他村民一起搞养殖。不管他们遇到什么麻烦和困难,只要来找我,我都毫无保留地帮他们出点子、想办法,让他们在致富路上尽量少走弯路。
回想几年来的创业历程,我深深地体会到,我能够创下今天这份家业,离不开党的富民政策,离不开政府的富民措施,也离不开村里的大力扶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