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柜员机、商户刷卡POS机、电话银行、网上银行……随着银行业的发展,电子化的支付手段也在银行业务中频频使用。“把银行装进口袋里”、“银行就在你身边”这样的宣传词让人耳熟能详。一张小小的银行卡就能满足人们最基本的金融需求,足不出户便能在网上银行把一笔汇款从广州发往上海。 但人们享受着科技进步带来的种种便利的同时,犯罪分子也将黑手伸向了人们的“电子钱袋”。
假网站如雨后春笋
现在最为引人关注的是网络银行犯罪。2004年年底,自内蒙古呼和浩特一位市民登录一个“中国银行网站”,却发现卡里莫名其妙少了2.5万元之后,假冒的银行网站犹如“雨后春笋”不断冒出,四大银行和部分股份制银行以及中国银联网站都相继被不法分子仿冒。这些假网站无论是主页还是链接,画面都与真的无太大差异,不同的地方非常难察觉,如工行“ICBC”被假冒为“LCBC”,具有相当高的迷惑性。而在支付页面假网站会卡壳,让使用者以为遇到故障,犯罪分子则借机转移资金。此外,利用黑客软件盗取网银用户密码也是网上银行的一个顽疾。
吐假钞仍是待解难题
柜员机的犯罪则由来已久。本来为了满足持卡人24小时取款需求的柜员机,自引入后便频频被贼人盯上,窥视密码、吞卡后窃卡再窃取卡内资金、克隆银行卡转移持卡人资金等让不少人遭受钱财损失。柜员机吐假钞更成为让老百姓和银行都颇感头痛的谜题,至今仍无好的破解之法,成为一个待解难题。
诈骗短信屡屡得手
电话银行也不能幸免。在刚刚过去的2005年里,利用电话银行犯罪又成为“银鼠”们的行骗新招。“您在某月某日在广州百货刷卡消费3980元,现已扣款,如有任何疑问请拨打客服电话×××咨询。”而客服电话多半为一个固话或者小灵通,等受骗者回拨电话后,不法份子就假冒银行工作人员让持卡人转存资金进入所谓的安全账户,不少持卡人上当被骗了钱。犯罪分子用这种手段开始屡屡得手,后在银行和公安机关、媒体的联手打击下,银行诈骗短信才无所遁形。
要与科技犯罪打持久战
以上种种,都是近年来涌现出的利用银行电子服务手段进行犯罪的形式。银行高科技的应用,也孳生了一些攀附在上面的毒瘤。当然,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大可不必“因噎废食”。但支付安全的确应成为高科技应用下银行最应该给储户的保障。业内人士指出,未来银行竞争也将在安全性上大做文章。记者了解到,单是网上银行的安全解决方案,银行就已从最早的ID和密码发展到后来的数字证书、移动数字钥匙等等多种解决手法,直到建行不久前推出变动密码卡等,都是针对网银安全使用所设计的。而由万事达和VISA国际卡组织与工行发行的国内首张智能芯片银行卡也在去年年底问世,使银行卡防克隆防盗的能力大大提高。“寻求安全解决手段毫无疑问是银行在网银发展中最应该解决的问题,而且还必须不断升级换代。”一位大银行电子中心负责人表示,在高科技上,与科技犯罪分子的斗争将是持久的。本报记者 刘薇(Robby/编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