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蔡玲玲 陈轶珺) “相关部门应该建立困难学子专门的实习基地”,本报发出征集市民“提案”“议案”上两会后,昨天,不少热心市民通过本报热线或网络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开拓困难学子勤工助学的渠道,建立困难学子企业实习基地。 ”市民黄燕女士建议。黄女士首先肯定了本报为关注困难学子发起的温暖行动,提倡在进行物质捐赠之外应给予他们就业机会助其独立。同时,黄女士认为,目前勤工助学岗位多由各高校提供校内岗位,为了开拓学子的实习渠道,应该建立一个由企业为主体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的长效机制。在保障困难学子实习中的权益条件下,对于社会上那些有爱心的企业,可由有关部门给予实习基地资格认定。经认证的企业,每年保留部分实习岗位专门向困难学子提供。“这绝不是施舍,企业在决定录取具体困难学子的时候一样可以采取竞聘上岗的方式。”黄女士认为,困难学子校外实习基地的建立,不但体现了政府的服务功能,另一方面也是企业通过善举在培养人才,为构建和谐社会出力,做一个优秀的企业公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