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奖评新闻
抬眼看看我们的周围,街上跑的汽车大多数是洋牌子;有几辆国内品牌的车在车流中闪现,人们把它们看成有趣的点缀。中国产电脑品牌的数目要压倒洋品牌,可是打开机壳一看,里面的关键芯片几乎都是洋货,主要的软件多来自美国。 手机是国人最偏爱的东西,完成手机通话需要大量的电信设备,技术含量最高的部分是接发手机信号的基站台,但Ericsson、Motorola、Nokia统治了中国的基站台市场。
自然有人会问,是什么让国人创新这么难?影响国人创新的障碍有那些?
人们发现自然界里已经有的东西,发明自然界里没有的东西。所以,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瓦特发明了蒸汽机。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了解到很多新产品和新技术的发明推上市场后,竟然失败了,并不是所有发明的新东西都有好的市场结果。
其实,在我们做科学研究或产品开发时,没有哪一项具体的活动叫“创新”。美国的苹果公司是一家公认的特别能创新的公司。它的老板StevenJobs介绍说,他从来不在公司里张贴关于创新的标语,他不希望工程师们花时间想“创新”这个词,而是希望工程师们满脑子里只有未满足的、潜在的客户需要,一门心思只想无与伦比的技术设计。他的话很有道理。
有人批评国内的企业创新勇气不足,不敢把大钱投在创新上;中国的研发费仅占GDP的1%,而其他国家都能占到3%,这个批评的动机是好的,不过,太简化了创新的复杂性。从一个好想法变成市场上的一个新产品,在这个过程里有无数的因素会导致失败,世界上几乎没有什么人能有效地计划创新,人们只能摸索。创新所需要的勇气很独特,很像几个人在荒山野地迷失了方向,又遇到在漆黑不见五指的夜晚,而这几个人在天亮前必须活着回去所需要的勇气。他们中有人会说,自己要考虑一下,决定停止不前,这是胆小的表现;有人呼喊着口号,昂首挺胸快步向前奔跑,这可能就是人们常说的愚勇;还有人努力地伸出他惟一可以信赖的手,摸索着,感觉着,一步一步地前行,这是黑暗中的勇气,也是创新所需要的勇气。
经常听到有人批评国人的创新表现,中国经济每年都以8%~9%的速度增长,却不见自主创新的产品能以相似的速度增长。要解释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分析一下中国经济增长的组成。中国每年的GDP增长中的40%来源于投资,那么在获得投资的领域工作的人的收入就会有迅速的增长。例如,政府在公路建设上投入很大,围绕公路建设的企业和个人的收入增长就会高过其他企业和人群。
在短时间里收入的快速增长能刺激人们特别的消费欲望,这些欲望所表现出的式样让我们眼花缭乱,很难用理智预测。我们能看到有人愿花费888万元买一辆英国产的笨头笨脑的怪车,有人扔下1亿元拥有一栋看上去像是给鬼准备的住宅,有人举起30万元揣走一粒鲜嫩不了几天的荔枝。这些难以用理智推测的消费式样就是中国企业创新的大敌,因为企业敢不敢投入开发新产品要依靠对市场需求的理智判断。而被刺激出的消费欲望是没有理智的,于是手里拿着热钱的人群把眼光便很自然投向手里有奇货的西方公司。
收入增长缓慢,没有什么热钱刺激的人群,也不能立刻为中国企业提供孕育创新的“思想河床”。收入缓慢的大多数人,是没有什么心情去买他们认为不必要的东西的。然而,创新的产品却需要人们花费更多的钱来买,因为它包含了更多的功能,满足了更特别的消费需要,占用了开发者更多的资金和智力。这个矛盾对抗得越激烈,企业的创新之路就越难走。我们的TCL和长虹已经在彩电创新上花了不少的功夫,他们面对的困难是,大多数的普通家庭体会到自己生活里充满了医疗、教育、交通、父母、儿童、同事、工作等诸多方面令人头疼的问题,他们不认为能从一台新TCL电视里获得多少新满足,于是捂紧自己的钱包,接下来TCL的工程师们只能望着自己的新款电视机,喃喃地说:“它是个好发明,但看来不会成为一个好创新了。”
总之,依笔者看,如果我们只把创新当作标新立异,真的就没有机会“赶欧超美了”;而只有勇气投资,没有市场需求,创新也不能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