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十五”水利建设之路(中)
地方电力:体制创新赢得机遇
四川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1.4亿千瓦,技术可开发量1.2亿千瓦,占全国的26%。其中农村水电资源可开发量3437万千瓦,居全国第一。 全省181个县(市、区)中,有170个县开发了农村水电,占总数的93.9%;有146个县、市、区以地方电网供电为主,占总数的80.7%。全省地方电力行业共拥有1户省级集团公司、10户市(州)级电力公司、146户县级电力公司、80多户发电企业和众多农村小水电企业,就业人员近20万人。
600万千瓦装机是如何突破的
电源开发装机,成倍增加。我省水电资源极为丰富,其中中小水电技术可开发量达3437万千瓦,位居全国首位。截至2005年底,地方电力发电装机容量突破60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258亿千瓦时,均占全省总量的25%左右。五年新增装机达150万千瓦,年均增长30万千瓦。
城乡电网建设,战果辉煌。全省有113个县(市、区)由水利地方电力系统负责实施农网改造,占63%。2000年以来,这113个县(市、区)累计完成一、二期农网建设和改造投资84.28亿元,是下达计划的105%。两期累计改造744.63万户,户表工程到户率内地达到85.3%,三州达到65.2%;农户受益面积内地达到95%,三州达到80%以上。预计到2005年底,全省地方电力35千伏及以上供变电设备容量突破1150万千伏安,10千伏配电变压器容量突破1257万千伏安,五年分别增长60%和55%;高压输配电线路超过17万公里、低压线路60万公里,五年净增36.2%(不含线路改造部分)。通过农网改造,低压线损率由原来的40%降到18%以下,10千伏及以上电压合格率达98%以上,用户端电压合格率在90%以上;撤销乡电管站1028个,设立供电所592个,基本实现了“三公开”“四到户”“五统一”的要求,从体制上杜绝了“三乱”现象;农村到户电价平均下降0.384元/千瓦时,同比,农民每年减支约13.8亿元,真正得到了党和政府给予的实惠。
小水电拉动大市场
在县城电网建设方面,2005年我省地方电力完成工程建设投资148998万元,占省下达计划的103.67%。新建与改造110kV变电站12座,容量415.5MVA,35kV变电站26座,容量217.75MVA,110kV线路107公里,35kV线路402.34公里,新建与改造10kV线路2548.1公里,低压线路6243公里,新建与改造配电台区3133个、容量783MVA。通过电网改造工程,电网结构薄弱、设备老化失修等状况得到根本改善,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大为提高,电量损耗和电价有效降低,提高了居民的生活水平,繁荣了区域经济,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改善。
“十五”期,国务院决定在全国继续建设400个比初级电气化用电水平更高的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四川省有60个县(市、区)被列入计划,另有14个县被纳入备选县。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经过五年艰苦不懈的努力和奋斗,65个电气化建设县(市、区)经省政府验收合格,超任务8%。这65个县(市、区),共投产装机容量98.92万千瓦,新增年发电量40亿千瓦时,年均递增8.17%和8.51%;同时,通过加强电网建设,农村供电面、供电能力、用电水平显著提高,达标年乡通电率达到100%,新增通电户48.83万户,户通电率达到99.45%,人均年用电量达到658千瓦时,户均年生活用电量达到592千瓦时。
水电农村电气化建设有力促进了我省农村经济的全面进步。65个电气化建设县,达标年国内生产总值1361.77亿元,增长57.12%;县财政收入60.69亿元,增长51.08%;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469元,增长30.98%。增长速度均高于全省同期平均水平。丰水期小水电代燃料户达238.1万户,代燃料户率达29.03%。县均森林覆盖率比基准年提高了5.99个百分点。
实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是解决山区农民燃料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施生态工程的重要保障,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要举措。2001年以来,省地方电力局组织专家4次调整修订《四川省小水电代燃料工程15年建设规划》。2003年12月30日,全国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启动仪式在小平同志故里四川广安举行,我省首批7个县的小水电代燃料工程启动。目前,全省完成小水电代燃料电站项目发电装机13700千瓦,发展小水电代燃料户14835户,其中,五个县(区)的项目通过省级验收。项目区平均代燃料电价0.23元/千瓦时,深受群众欢迎。
“阳光”运作的授权经营
实施授权经营,体制创新。全省有市(州)级电力公司10户,县级电力公司146户,独立小水电企业80多户,以及数量众多的乡村小水电企业,其中有5家公司上市;到2005年末总资产达到401亿元,从业员工近20万人。
根据省委、省政府的战略决策,2004年12月,省水电集团公司正式成立。集团的主要职责是防止农网等省级投入形成的地方电力国有资产流失,防患农网等省级债务资产,增强国有经济在重要领域的控制力、影响力和带动力,整合地方电力国有资产,增强投、融资能力,加强中小河流开发治理,为“三农”、生态建设、扶贫开发等服务,促进我省老、少、边、穷地区经济和社会和谐协调发展。
通过大量调研工作和借鉴兄弟省市的成功经验,省水电集团公司本着“让利不让权”的指导思想,按照“省级不失股权、税利留在当地、职工妥善安置、受益用作发展”的基本原则在全省地电系统范围内开展了产权改革工作。实践证明,这一改革思路符合《公司法》和市场经济规律,兼顾了地方利益,受到了市县政府和地电企业的广泛欢迎。截至目前,已有宜宾(有限公司)、兴文、资中(国有)、三台(股份公司)、金口河(民营)五家电力公司与集团实现重组,总资产逾14亿元,其中省级资产近7亿元。筠连、昭觉、康定等县新公司即将陆续挂牌,另有10余个市县政府、电力企业与集团签订了重组协议。
夏先清朱光荣
水产经济:舞动增收“魔杖”
“十五”期间,是我省水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五年,也是水产经济助农增收快速增长的五年。我省水产工作在省委、省政府和省水利厅的领导下,把加快发展水产经济,突出发展水产特色养殖,增加农(渔)民收入作为自己的根本目标,及时制定了“加快渔业结构调整,狠抓水产品质量安全,发展水产品加工,搞活水产品流通,坚定不移地走水产产业化路子”的基本战略。
渔业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五年来全省水产经济结构明显优化、科技含量提升、流通营销活跃、效益明显提高,水产业实现农民人均年增收由2000年的10元增长到2005年30元,年均递增24.57%。全省水产品总产量由2000年的51.31万吨增长到2005年的96万吨,年均增长13.25%;全省人均水产品占有量由2000年的6.03公斤增长到2005年的11.15公斤;渔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62.09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135亿元,年均增长21.5%;实现农民人均年增收由2000年的10元增长到2005年30元,年均递增24.57%。
渔业经济市场化进一步提高
“十五”以来,全省水产业的改革不断深化,目前已基本建立起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市场经济体制。一是在生产领域基本建立起了责、权、利相结合的双层经营、承包经营等不同所有制之间的联合经营、个体经营等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二是优势产业带逐渐形成。三是进一步搞活了流通,全省初步形成
了以大、中、小城市水产批发市场为主导,遍及城乡角落水产摊区为基础的水产品流通网络。四是全省水产国有企业事业场(站)改革按照“产权清晰,政企分开,转换机制,自负盈亏”的基本思路,国有水产企业“三改”已在2003年全部完成,国有水产事业鱼种场站改革转制工作现已完成三分之一。五是招商引资工作成效显著。仅2004年全省水产行业引进各种资金就达4.812亿元。2005年涉及水产生产、加工、流通三大产业,引进资金5亿多元。
水产品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养殖效益提高、面积增加,池塘、水库、稻田水产养殖成为主要养殖方式。全省池塘养殖普遍采用精养高产技术,养殖面积由2000年的8.55万公顷增加到2004年的9.07万公顷,年产量由2000年的22.88万吨增加到2004年的37.52万吨,占全省养殖产量的46.89%。
名优鱼比例明显增加。2000年,全省名特优水产品总产量只占全省水产品总产量的20.72%,2005年名特优水产品产量已达全省水产品总产量的35%以上。斑点叉尾鮰、鲈鱼、鳜鱼和鲑鳟鱼、鲟鱼、雅鱼等冷水性鱼类养殖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鲑鳟鱼、大闸蟹、观赏鱼实现了向欧盟、日本等国出口,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养殖科技含量提高,养殖方式不断创新,亮点频现。“十五”期间,全省上下深挖资源潜力,不断创新,取得了突出成绩。冷水鱼养殖方面,被誉为贡品的“雅鱼”,通过科技人员的努力,在“十五”期内攻克了人工繁育关,并在芦山县投资600多万元,建成了目前省内最大的雅鱼科研、苗种繁育、成鱼养殖基地。
水产品质量安全有了保障
强化了水产品的质量监管,促进了水产品的质量安全。“十五”期间,大力抓好养殖环境、饲料、渔药等投入品的监管,加强水产品违禁药物检查和药残抽检,大力发展无公害水产品养殖基地和水产标准化示范基地,确保了水产品的质量安全。目前,全省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达到174个,面积达到80多万亩;获得国家认证无公害水产品达到192个。
保护渔业资源,维护渔业生产秩序,渔业法制建设和管理得到加强。“十五”期间,全省各级领导亲临第一线检查指导工作,渔政执法人员切实履行职责,依法严格监管,把春季禁渔工作落到了实处,有效保护了渔业资源。对全省1.2万多艘渔船加强管理,保证了渔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和渔船的安全。全省范围内开展了不定期非法捕捞作业专项整治行动。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春季禁渔成果。
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工作步入了正常轨道。“十五”期间我省水生动物防疫检疫工作从无到有,逐步发展。到目前为止,全省已建立县级以上水生动物防疫检疫机构70多个,培训检疫人员365人。为加强全省水生动物病害防治,还在全省建立了水生动物病害测报网络,每月及时发布了病害测报信息,仅2005年,对沱江、岷江的污染监测就达11次;受理了10余起渔业污染事故,为水产养殖单位提供病防服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