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4月媒体曾报道,北京市政府曾召开专门会议,要求三年内消除北京地下管线隐患。这则新闻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大关注———毕竟在多数人眼里,地下那些复杂的管线离自己远。然而,1月3日京广桥塌陷事故让许多人认识到,原来我们脚下坚实的大地有时其实很脆弱,地下管网的“风吹草动”可能将给城市带来巨大影响。
东三环塌陷事故为北京有史以来最严重的塌陷,虽然目前事故的具体原因还在调查中,但可以初步断定,它与北京滞后的地下管线管理和建设,有着直接的关系。
在北京的城市发展过程中,地下管线安全问题其实是个老问题了,近年来,有关地下管线出事的消息屡屡见诸于媒体。据统计,目前北京大型的水管迸裂事故平均约每4天就有1起。此外由于地下管线的多头管理,导致“马路拉链”现象的层出不穷,这也为广大市民所诟病。
这些年来,北京城市发展可以说是日新月异,但这个“日新月异”多适用于地上,在遍布水电气等生命线的地下,已经成为城市发展的一个“短腿”。
北京地下管网更新速度缓慢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北京市区大部分供水管线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甚至更早,现在这部分管线已是超期使用,安全系数极低;发达国家城市排水主管道大到可以撑船,而在国内大多数城市,排水管道口径却大大“缩水”,2004年7月10日的暴雨全面暴露了北京城区排水系统的脆弱,北京城区一些地方排水甚至还在用明清时期留下的砖沟。此外,由于国家没有强制性标准,目前地下管线不像地上建筑一样有设计寿命,各种管线的材料和口径也是五花八门。
所以,要想从根子上避免地面塌陷事故重演,就要全面加固和更换地下老旧管线,而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发现隐患甚至是发生事故后再解决问题。但问题在于,全面更换和加固地下管线将需要一笔庞大的资金,这笔钱由谁出?
水电气等企业出这笔钱显然非常吃力,因为据统计,仅改造维护20公里的供水管线,就需要1个亿的资金(不包括拆迁)。所以政府恐怕要进行资金扶持,建议北京每年从庞大的地上基建投资中拿出一块来,用于地下管线的更新。
当然,地下管线的更新只是第一步,和更新一样重要的是维护。目前北京地下管线的管理权分散于供排水、供热、供气、通信、地铁等多个企业,这种分散管理缺乏统一、长远的规划,地下管线在施工时也缺乏有效沟通。就此次东三环塌陷来说,如果地铁施工单位在施工前和水务企业做好协调工作,预先进行勘察和评估,那么,塌陷事故也许可以避免。
所以,北京能否借鉴治理城市交通的经验,打破部门条块分割,建立一个类似北京交管委这样的机构,统筹北京地下空间和管线的规划管理。毕竟地下管线和交通一样,它们都是城市的生命线(只不过一个在地下,一个在地上),都是城市安全与繁荣的根基所在,对于它们的安全,怎么重视都不过分。
今天早上开始,京广桥西主路全部、东主路西侧两车道恢复通车,相信随着抢修工作逐渐接近尾声,东三环塌陷事故最终将有个圆满的解决。不过,事情不应就此止步,有必要将东三环塌陷事故作为一个标本,全面反思城市发展理念,真正树立科学发展观,充分认识“地下安全”对于城市公共安全的重要性。城市的现代化不仅包括看得见的现代化(地上),也包括看不见的现代化(地下),如果一个城市地上进入了21世纪,而地下的发展仍然停留在几十年前,甚至是几百年前,那么这样的现代化显然是要大打折扣的。
相关报道见今日本报A05版《新京报》新闻热线:010-63190000 、010-960963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