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酒精类夜生活
“喜欢杀人游戏,是因为觉得可以在这里放松一下,缓解工作压力,另外,对人的语言表达、分析推理能力都很有帮助。”在某发廊工作的李鹏飞,最近几乎每周都有4到5个晚上要来俱乐部。之前,他的夜生活场所多为酒吧和歌厅。他认为,这应该是“一种更文明和精致的方式”。这与一位被唤作“被罩”的玩家的观点十分吻合,他说,杀人游戏本质上仍是一种消遣方式,但是一种健康的方式。“这里可以认识不少人,增强自己的交际能力,这些目的虽然在酒吧或者麻将桌上也可以达到,但代表的品位是不一样的。”
“开办这个专业的俱乐部,其实就是想倡导一种有别于酒吧文化的夜生活方式。”杨树向记者说,俱乐部的营业时间选择在了晚上,一方面是因为消费人群在这个时间有空闲,另一方面,也有和酒吧文化拼一下的意思。俱乐部餐饮部出售的饮料中,没有一样是含酒精的,并且也不欢迎醉酒者参与游戏。用游戏者的话说,夜生活是消遣的,但酒精这一方式却是不够健康的。而这一原则,在国内10多个城市兴起的杀人游戏俱乐部中,已逐渐成为“行规”。
实际上,在北京、上海、深圳等众多城市,从杀人游戏俱乐部兴起开始,这一游戏所代表的消遣方式似乎已经对传统娱乐方式产生了冲击。杨树回忆起不少经营饭店与酒吧的游戏参与者初来的情景:“他们一开始都很怀疑,说怎么可以依托一个集体性的面对面的游戏,就可以租这么大的地方,投这么多钱搞生意?”而这家杀人游戏连锁俱乐部开业10天,已经吸引了200多位会员,其在北京、成都和重庆等城市的连锁经营机构加起来共有4万名会员,但其成立的最早时间,不过是2004年底。而这些会员,不少曾为传统夜生活消费的主力。
1月6日,记者与郑州市一位2000年就开始接触游戏的资深玩家周华取得联系,他说,在专业的杀人游戏俱乐部成立之前,许多城市的玩家已经开始在私人聚会上玩起了杀人游戏,“查一下网上论坛、QQ群,里面其实有很多‘杀友’建的交流板块。玩这个的多数是知识层次比较高的,比如自由职业者、大学教授、媒体从业者、公务员以及学生等,本来他们是传统夜生活方式的拥护者,但在玩这个游戏之后,放弃原来酒精类夜生活的人很多。”
游戏的“原罪”之争
1月5日凌晨4时,出租车司机石师傅在俱乐部门口接走了最后一批游戏者,这里已经成了他新近发现的一个固定“客源”。石师傅对这些人感到很奇怪:“坐在车上嘴都不停,嚷嚷警察怎么没有发现杀手,兴奋得不得了。”
事实上,在《郑州晚报》独家责任记者的调查中,游戏参与者很少有人讳言自己对该游戏的痴迷,“一玩就爱上了”成为他们解释自己连续几个夜晚在俱乐部泡到深夜的一致回答。尽管俱乐部在包房的醒目位置打出了“注意游戏时间不要过长”的标语,但ID为“钱比盖茨多”的玩家平均一周要去俱乐部5次,每次都要玩到凌晨2时以后,而有一半以上的玩家保持着与他相同的游戏频率。这种情况还是引起了一些人的担忧。
一位接触该游戏一段时间后退出的媒体玩家告诉记者:“游戏角色中,无论警察还是杀手,要击败对手都需要伪装自己,伪装的手段就是诡辩和谎言。在游戏中,你甚至需要不假思索就要编出一大堆令别人信服的谎言,而且要辅以表情和肢体的配合表演,我感觉这很虚伪,对人性是有害的。”
类似批评的声音在网络上并不鲜见。在国内一个杀人游戏玩家聚集的论坛,记者看到一则留言:杀人游戏其实就是一个无事生非、当面撒谎的过程,只是看谁更圆滑罢了。在这个本来就已经够复杂的社会,每天夜里还要时时练习这样的功夫,不是显得更可悲吗?
1月6日,一位杀人游戏老玩家半是开玩笑地告诉记者,由于在游戏中的欺骗,夫妻同玩的当场反目吵架的情况并不少见。
复旦大学社会学硕士康绍霞说,应该客观地看待杀人游戏。其名字耸人听闻,但游戏规则中透出的东西含有一定逻辑分析、交际演讲的成分,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属于心理游戏范畴,在国外,不少公司用这个游戏来测试职员的思辨、表达和判断能力。但既然是游戏,肯定也有负面的东西,正如电脑游戏和网络游戏让众多家长始料未及的一样,本也是为了愉悦心智,却不知道它会走了味道。 ( 中原新闻网-郑州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