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美术馆刚刚结束《野性激情》东非野生动物摄影作品展的我省著名业余摄影家夏富祥,回到哈尔滨后没有停止忙碌的脚步,作为汇丰照相器材集团公司董事长,在处理完各项繁杂的商务事务之余,依旧执著地把镜头对准人类的朋友———动物,用心去捕捉她们活动的精彩瞬间。 从两个人到一百六十人
提起与相机的缘分,夏富祥有很多感慨。
1980年,18岁的夏富祥在经历大学落榜的心烦意乱之后,便初涉于商海。四年的摸爬滚打,在赔掉第一笔生意的苦恼中,夏富祥的“社会大学”读完了。经过几天的冥思苦想,鼓起勇气,拿起早在1979年就接触过的照相机,来到了哈尔滨市火车站,摆了一个极不显眼的照相摊。
在看惯了人来人往后,夏富祥突然觉得自己“跳”不起来的原因并不是由于“屈”得不够低,而是“站的地方”不对。1987年,夏富祥带着探路者的勇气,在哈尔滨火车站附近成立了“枫叶摄影室”。当年,不知道有多少人和夏富祥的选择一样,但是艰辛的经营,微薄的利润,又有很多人选择了放弃。夏富祥也陷入了举步维艰的境地。“喜欢干就不能撒手!”坚定的信念使他始终不弃不离。在专业人士的指点下,夏富祥的摄影技术有了大幅度提高,经营理念也转向宽敞的“大雅之堂”,主要经营方向由相片冲印转为相机批发。“我的老师说过,摄影业要想做大,必须占领专业产品市场。别人听不进去的话,我入脑!”夏富祥不但“入脑”,而且立刻实践。1995年他从北京购回了几万元的先进相机,在哈尔滨试销。通过在报纸上打广告等一系列商业促销手段,夏富祥终于淘到了他的第一桶金,而后在这个行业中大踏步前行。
夏富祥伸出两根手指告诉记者:“与其说这是代表胜利的‘V’型手势,我更愿意把它解释成十几年前火车站附近的那个小店里,当初只有我和妻子两个人,一点点发展壮大起来。”
现在公司员工已达160多人,照相器材也涉及多个品种,成为这个行业中首屈一指的企业。迷恋动物的“精彩瞬间”
事业上了轨道后,带着一份执著,夏富祥更加专注于个人专业技术的提高,迷恋扑捉生活瞬间的他,把镜头对准了人类的朋友———动物。从1996年开始走遍了全国各地,拍摄各种动物的精彩瞬间。
从某种角度来看,非洲是被上帝抛弃的土地;在摄影爱好者的眼里,非洲是天堂。2002年8月,夏富祥第一次登上了这片梦中的土地,去亲身感受那神秘的陌生。作为《中国摄影》杂志社首届“赴非中国摄影团”的一员,夏富祥和其他团员一样对俯拾即是的拍摄机会感到兴奋。从马赛玛拉大草原上的斑马到乞力马扎罗山下的象群,从纳库鲁湖上的火烈鸟到马拉河里的河马,夏富祥不断感受着作为动物生存本能的野性激情,不住地体会着令人为之赞美,为之感叹的温馨亲情,不懈地了解着自然而然中演绎着的生命过程,不停地注视着动物们眼睛里的那种对自由生存的企盼。面对这一个个相对独立而彼此之间又默契地依存着的自然群体,他抑制自己的兴奋用镜头奋力地去捕捉。从早上四五点钟开始,一直到夕阳落下,面对无法躲避的非洲蚊虫叮咬,还要克服着水土不服带来的身体不适,这都没有让他暂放相机。有一次,眼睛里飘进了东西,当天就红肿起来,忙于摄影的他没有在意。回到国内医生说,再晚几天治疗,有可能会造成失明。
夏富祥说:“在每一次端起相机潜心等待之中,静心思索之时,学会了换位思考方式,从中发现对方的美,学会怎样赏识对方的可爱之处。这对我的生活和工作有着极大的帮助,虽是牺牲一些东西,心头倒觉得是一种安慰。”
2005年12月17日,夏富祥《野性激情》个人摄影作品展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这也是我省摄影界人士首次在京举行的个人摄影作品展,是从他四去非洲的四万多张相片中精选出的70幅照片。记者在现场看到参观者无不为其精彩的照片所惊叹,当场就有人购买摄影作品。作品所卖的钱全部捐给了“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青海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用于支持濒危动物藏羚羊的保护工作。而夏富祥的下一个镜头,就是要对准藏羚羊,不仅仅要捕捉她们精彩的瞬间,还要用自己的力量去保护这些可爱的生灵。
(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