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坚持即定政策“不动摇”的前提下,日本是如何文过饰非的呢?
国际先驱导报驻东京记者何德功、记者谭忠报道 位于日本广岛的原子弹爆炸纪念馆可以称得上是世界著名的战争纪念馆之一,这里经常能够迎来国际访客。 2005年为纪念原爆60周年举行的万人祈祷仪式,更引起了国际的广泛关注,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也亲临现场参加。
但是,用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徐勇的话说,这里却存在着“原爆悲剧与历史真相的认识分歧”。
受害形象的片面塑造
在纪念馆陈设的开头,介绍了原子弹爆炸前的广岛历史,在寥寥数语述及“七七事变”爆发的文字上方,放置了两幅巨大照片。一是《朝日新闻》报道中国政府决心对日开战,再是1937年7月8日大阪《朝日新闻》的“号外”,放大后的照片上面有赫然的大字标题:“夜间演习中的我军,遭受不法射击”。任何观众都可以看出,这一版面的信息完整而明确:事变爆发的原因在于中国军队的“不法射击”!
广岛是日本的伤心地,也是日本在国际社会塑造自己受害者形象的重要资源。日本甚至还推动在美国建立了原子弹爆炸纪念馆。除了长崎和广岛的原子弹轰炸日,日本每年都要纪念以下几个历史事件:1945年3月10日的东京大空袭,有10万日本人丧生;1942年2月开始的硫磺岛之战,约21900日本兵战死;1945年3月至6月的冲绳战役,日军死近9万人,被俘7400人。
但正如本报记者在日本常年所观察到的那样,这些纪念的共同特点是只强调自己被害,把自己扮演成受害者的角色,而不提日本作为加害国对别国人民的造成的更为深重的灾难,不追究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责任,更不要说追究日本军国主义把日本人民推入战争深渊的责任了。
一位从事揭露日军侵华暴行工作的美籍华裔人士针对这种“片面”纪念的效果说:“今天,有很多对历史不甚了解的美国人只知道走进广岛原子弹爆炸纪念馆去表示歉意,但有多少美国人知道二战中日本军人曾经对中国多么残暴的侵略?”
国际媒体上“口诛笔伐”
为了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英国广播公司(BBC)去年拍摄了一辑有关日本天皇裕仁生涯的纪录片,但这部片子却遭到了日本媒体的抨击,理由是BBC找来的日本历史学家对裕仁作出的历史评价不公。该学者在接受BBC采访时认为,裕仁天皇是战时一名活跃的领袖,却避开了战争罪行的审讯。
与日本媒体自说自话比起来,日本的外交机构则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直接在国外媒体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如果单看发稿量,北村隆则应该不算少,毕竟还要考虑到他还要完成日本驻香港总领事的其它繁忙公务。据不完全统计,从2005年一年在香港《信报》和《明报》上,北村隆则就发表了6篇评论性文章。主要是解释日本“入常”的合理性、修宪的合理性、日本的历史认识应该得到理解等日本外交上经常被人指责的问题。
比如说“作为现任常任理事国的中国,是否支持日本成为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也是显示中日两国能否合作维护世界和亚洲的和平稳定的重要指标。”又如,他争辩说“所谓‘军国主义化’和‘右倾化’等批评是毫无根据的……
为自己辩护是表达立场的一种方式,在国际媒体上尤为如此。2005年4月21日,日本驻法兰克福总领事小菅拾日在当时刊登专文反驳在德国颇具影响力的《法兰克福汇报》刊登的一篇题为“日本的阴影”的社论。这篇社论认为日本人只把自己“视为战败者”,而“没有视为凶手和责任人”。小菅拾日在文中称,“与最近一次世界大战相关的战争赔偿、财产及债权要求问题,日本已在旧金山和约里国对国地广泛地作出了规定,由此已经在法律上得到解决。”“日本始终借助于这些真诚的努力来处理与其邻国的关系。因此,说日本以一种‘高傲的优越感’面对其邻国,是绝对不正确的。”
小菅拾日还特别提到,“我特别遗憾地感觉到,上述文章局部传播错误印象,其内容及其所基的记者态度不符合作为德国主要出版物之一的贵报的高质量水平和不偏不倚性”。
有时,日本甚至主动挑起争论,以博取国际的同情。2005年3月25日,日本驻美宣传公使阿川尚之向《华盛顿邮报》以读者身份邮寄了一份信件。他在信中主张:“《华盛顿邮报》将日本领土竹岛与‘独岛’进行并列,并将国际上公认的日本海与东海进行混淆是错误的做法。”韩国媒体评价说“此举能否发展为日本政府有组织性挑起国际舆论的工作,备受关注。”在阿川尚之发表言论之后不久,韩国驻美使馆宣传公使吴洙东也做出回应。
据事后华盛顿消息灵通人士透露,在阿川尚之发表一番言论之前,日本使馆进行了体制改组,将宣传公使此前所肩负的文化和宣传两大职能分开。分析家认为,日方此举可能是为了在“独岛”等问题上加强海外的宣传攻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