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豪宅”今日破落不堪
市政协委员走访东西宣崇308处名人故居 189处没入“保护名单”98处被拆———
本市189处名人故居未列入各级别文物保护单位或项目,其中98处已被拆除。
2005年11月,市政协文史委的委员们历经5个月时间走访了东西宣崇4个城区,基本摸清了本市308处主要名人故居的家底。
一份《关于北京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工作的调研报告》,以市政协委员会主席会建议案的形式,已呈送到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的办公桌案上。
市政协认为,反面名人故居也应该保护,并树立“挂牌为主”的保护理念。
摸底
“东西宣崇”探名宅
由于目前对名人和名人故居的概念以及认定标准尚无权威性的说法,所以市政协这次调研中,对“名人”的范围界定为:在历史上特别是在近现代历史上做出过重大贡献、在某方面产生过较大影响、具有较高知名度、“文革”结束前去世的各领域知名人士。
北京的名人故居数量多,主要分布在东城、西城、宣武和崇文四个城区。
这次调查摸底工作基本上掌握了308处名人故居的现状,这些信息已完全能反映北京名人故居的基本情况。
现状
三成名人故居被拆
政协调研报告指出,目前,北京名人故居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3处,被列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40处,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33处,还有43处被列为保护院落或普查登记文物项目。
但189处故居未列入上述保护项目,其中许多已被拆除。
四把“匕首”刺名人故居
一、名人故居拆除数量巨大,速度很快,目前已拆除98处,占调查故居总数的近1/3。
二、故居年久失修、改建、院内私搭乱建现象也比较严重,多达98处。
三、目前北京尚缺乏明确的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的具体主管部门。未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名人故居产权关系复杂,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四、前一时期,因未能正确处理好名人故居保护和城市建设的关系,使许多名人故居在危旧房改造及道路扩建中遭到拆除或受到威胁。
呼吁
坏人故居也应保
据介绍,名人及名人故居缺乏认定标准。北京市政协在建议案中指出,少数历史上知名的反面人物的故居,同样也对民众起着牢记历史的警示作用。保护好名人故居也是深化“人文奥运”内涵的一项重要内容。
市政协同时认为应树立“挂牌为主”的保护理念。北京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利用,应按照国际通行方式,以不改变现有用途、实物保护与设立标志牌为主,以建设博物馆、纪念馆进行图片、图像陈列为辅。并应抓紧制定《北京市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并将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利用列入“人文奥运”计划和正在制定的“北京市十一五规划”。
吴佩孚故居商政民“三国演义”
被拆分为5个部分分别为商务会馆、城管办公楼和民房“从什锦花园16号到23号都是吴佩孚的故居。”魏家居委会的大妈告诉记者。如今的吴佩孚故居已经被拆分为5个部分,分别作为商务会馆、城管办公楼以及民房。
什锦花园胡同一拐弯,就可以看见一座红门青瓦的四合院。一个保安正在埋头擦着大门的金色门槛。记者刚要进门,就被他拦在门外,他告诉记者:“这里就是吴佩孚故居,而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商务会馆。”
记者又来到19号故居的另外一部分,这里大门紧闭,从门缝里看到院内堆着几十块蜂窝煤。据住在这里的大妈告诉记者:“这里住着一户人家,里面院子大着呢。”下一页>>
而对面的18号则变成了大杂院,院子进门的地方有人改装成了小厨房。还有个多出来的小胡同,墙砖已经脱落,里面垃圾成堆,房门破碎。
再往胡同里面走,就到了23号的大院子,这里已经变成了城管大队的办公楼。几所四合院风格的小房子和大院前的老榆树还有些故居的痕迹。
林海音故居没有标识
为文学大师故居 到夏天会漏雨
本报讯 去年8月,在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的建议下,林海音在南柳巷40号、42号院的故居晋江会馆被保护下来。林海音是《城南旧事》作者,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人物”,这里是她在北京现存的惟一故居。
今天,记者再探访该故居,只有残破的院门,除了门牌号外,没有任何关于这个小院的标识。院子近700平方米,是老北京典型的四合院,四周都是房子。院中央被搭建的小厨房占据,五间近4米高的北房都是老瓦,还有3棵参天的大槐树。
住在这里的崔先生对记者说,这房顶的老瓦还都在,但屋子一到夏天就漏雨。院里的居民说,文物部门又来过几次,但牌子没挂,居民也没搬,一切还保持着原样儿。
针对此提案,市规委到现场踏勘后表示,将林海音旧居所在的南柳巷40、42号原址保留。市文物局已经要求区文化委加强日常的保护工作,并计划将此院列在普查登记项目中。<<下一页>>
市政协委员走访东西宣崇308处名人故居 189处没入“保护名单”98处被拆———
本市189处名人故居未列入各级别文物保护单位或项目,其中98处已被拆除。
2005年11月,市政协文史委的委员们历经5个月时间走访了东西宣崇4个城区,基本摸清了本市308处主要名人故居的家底。
一份《关于北京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工作的调研报告》,以市政协委员会主席会建议案的形式,已呈送到市委、市政府有关领导的办公桌案上。
市政协认为,反面名人故居也应该保护,并树立“挂牌为主”的保护理念。
摸底
“东西宣崇”探名宅
由于目前对名人和名人故居的概念以及认定标准尚无权威性的说法,所以市政协这次调研中,对“名人”的范围界定为:在历史上特别是在近现代历史上做出过重大贡献、在某方面产生过较大影响、具有较高知名度、“文革”结束前去世的各领域知名人士。
北京的名人故居数量多,主要分布在东城、西城、宣武和崇文四个城区。
这次调查摸底工作基本上掌握了308处名人故居的现状,这些信息已完全能反映北京名人故居的基本情况。
现状
三成名人故居被拆
政协调研报告指出,目前,北京名人故居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3处,被列为北京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40处,被列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33处,还有43处被列为保护院落或普查登记文物项目。
但189处故居未列入上述保护项目,其中许多已被拆除。
四把“匕首”刺名人故居
一、名人故居拆除数量巨大,速度很快,目前已拆除98处,占调查故居总数的近1/3。
二、故居年久失修、改建、院内私搭乱建现象也比较严重,多达98处。
三、目前北京尚缺乏明确的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的具体主管部门。未列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名人故居产权关系复杂,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四、前一时期,因未能正确处理好名人故居保护和城市建设的关系,使许多名人故居在危旧房改造及道路扩建中遭到拆除或受到威胁。
呼吁
坏人故居也应保
据介绍,名人及名人故居缺乏认定标准。北京市政协在建议案中指出,少数历史上知名的反面人物的故居,同样也对民众起着牢记历史的警示作用。保护好名人故居也是深化“人文奥运”内涵的一项重要内容。
市政协同时认为应树立“挂牌为主”的保护理念。北京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利用,应按照国际通行方式,以不改变现有用途、实物保护与设立标志牌为主,以建设博物馆、纪念馆进行图片、图像陈列为辅。并应抓紧制定《北京市名人故居保护与利用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并将名人故居的保护与利用列入“人文奥运”计划和正在制定的“北京市十一五规划”。
吴佩孚故居商政民“三国演义”
被拆分为5个部分分别为商务会馆、城管办公楼和民房“从什锦花园16号到23号都是吴佩孚的故居。”魏家居委会的大妈告诉记者。如今的吴佩孚故居已经被拆分为5个部分,分别作为商务会馆、城管办公楼以及民房。
什锦花园胡同一拐弯,就可以看见一座红门青瓦的四合院。一个保安正在埋头擦着大门的金色门槛。记者刚要进门,就被他拦在门外,他告诉记者:“这里就是吴佩孚故居,而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商务会馆。”
记者又来到19号故居的另外一部分,这里大门紧闭,从门缝里看到院内堆着几十块蜂窝煤。据住在这里的大妈告诉记者:“这里住着一户人家,里面院子大着呢。”
而对面的18号则变成了大杂院,院子进门的地方有人改装成了小厨房。还有个多出来的小胡同,墙砖已经脱落,里面垃圾成堆,房门破碎。
再往胡同里面走,就到了23号的大院子,这里已经变成了城管大队的办公楼。几所四合院风格的小房子和大院前的老榆树还有些故居的痕迹。
林海音故居没有标识
为文学大师故居 到夏天会漏雨
本报讯 去年8月,在市政协文史委员会的建议下,林海音在南柳巷40号、42号院的故居晋江会馆被保护下来。林海音是《城南旧事》作者,被称为台湾文学“祖母级人物”,这里是她在北京现存的惟一故居。
今天,记者再探访该故居,只有残破的院门,除了门牌号外,没有任何关于这个小院的标识。院子近700平方米,是老北京典型的四合院,四周都是房子。院中央被搭建的小厨房占据,五间近4米高的北房都是老瓦,还有3棵参天的大槐树。
住在这里的崔先生对记者说,这房顶的老瓦还都在,但屋子一到夏天就漏雨。院里的居民说,文物部门又来过几次,但牌子没挂,居民也没搬,一切还保持着原样儿。
针对此提案,市规委到现场踏勘后表示,将林海音旧居所在的南柳巷40、42号原址保留。市文物局已经要求区文化委加强日常的保护工作,并计划将此院列在普查登记项目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