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10日下午,某预备役团汪连长在驻地城郊一家编兵单位吃过午饭后,军容不整就返回部队。在路过一个新开业不久的电器厂时,看见厂内正在组织新招聘员工军训。汪连长便不假思索地走进了厂区,满脸笑容地与厂家一名人事经理搭讪:“你们要是加入预备役部队,参加训练还发补贴。 ”
见这位经理将信将疑,汪连长指着身上的军装进行了一番自我介绍。之后,他又走到正在军训的员工队伍前列举了几位在团里担任预备役军官职务的地方党政机关领导的名字。这位人事经理见状,立即拉开汪连长,并叫来保安毫不客气地询问其真实身份。汪连长遭到质疑很恼火,便与厂方经理和保安人员争执起来。此举引来了厂家及围观群众的不满和怀疑。结果,厂家以汪连长是假军人向地方派出所报了案。在查清真实身份后,汪连长被团队派人领回了部队。
此事在军地引起反响。团队多数人认为汪连长作风松散、军容不整,被误作假军人不足为怪,应当严肃处理,吸取教训。厂方的一些员工谈到:“那位军官衣冠不整、举止不雅,一点都不像军人!”
真军官被当成假军人这件事,对团领导触动很大。他们查找出了发生这场误会的原因:干部自我要求不严、自身素质差、军人意识弱化,离老百姓心目中的军人形象差距大。团党委责成汪连长在全团军人大会上作深刻检查,并在全团官兵中开展了“塑造军人良好形象”为主题的作风纪律教育整顿活动。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发生在汪连长身上的类似“误会”,在军分区、人武部和预备役部队并不鲜见。由于工作需要,一些现役军人经常和地方人员打交道,时间一长,把自己当成了老百姓。某省军区保卫处王处长告诉笔者,他在保卫处工作4年多时间里,每年都处理或接到类似问题的通报,这其中干部、战士因为醉酒、滥交往等产生的纠纷比例最高。他说,形象是军人的生命。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年代,我军都是以威武文明的良好形象赢得民心、赢得赞誉;任何贬损和玷污军人良好形象的言行,都为人民群众所不容。
编余随感
形象重于生命
吕国英
社会现实生活中,一些假冒军人很容易被识破,识破的原因往往又很简单:假的和真的不一样。不一样在哪里?在形象,在素质。同样,一个现役军官被当成假军人,也只能说明这个军人不像军人,或者说太像假冒军人了。
百姓心里有杆秤。要问军人该是啥形象?人们会一连串说出雷锋、李向群、苏宁……正是这一个个活生生的军人楷模,构成了人们心目中不可动摇、不能侵犯的军人形象。在这里,军人形象是具体中的抽象,又是抽象中的具体。现实生活中,人们就是用这种抽象又具体的形象来衡量军人的一举一动,要求军人的一言一行。
形象重于生命
。一个军人的形象如何,既代表着这个军人的个体形象,也往往影响着军队的整体形象。正因为如此,塑造良好的军人形象,是每位军人时时处处面临的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