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今年的1号议案来之不易,市人大代表王有超在写作《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首个生态大都市》过程中,曾多次征求本报记者刘邦云,以及其他群众的意见。
去年7月,王有超代表给刘邦云打电话,邀请他参与调研,为写作该议案作准备。当时王有超计划全面调查长江和嘉陵江的污染状况,邀请了西南大学博士后赵秀兰、北碚区人大副主席段占清、本报记者刘邦云,以及5名在校大学生。他们从北碚出发,步行到澄江镇,看到嘉陵江水质还比较清亮。而次级河流龙凤溪,沿岸堆满了垃圾,河水臭不可闻,鱼虾基本绝迹。长江也是这个样子,干流水质还可以,但次级河流全军覆没。主城附近,已经找不出一条可供市民游泳的小河。
调研过程中,本报记者及其他市民给王有超建议,长江和嘉陵江水质还过得去,而且市人大已经颁布《三峡库区水污染防治条例》,有法可依,其治污要求不太迫切。主城整个的生态环境,我们呼吸的空气,我们排出的污水,更迫切需要关注和治理。
王有超及时调整了方向,关注各种污染给主城带来的危害,建议全市向生态城市迈进。在调查农业污染时,中国科学院和原西南农业大学有一个报告称,我市水土流失面积占总面积的63%。有人对此提出质疑,王有超于是又向市人大农委、市水利局等部门征求意见,最后将这个数字改为42.9%,使其更加准确。
去年12月20日前后,王有超将该议案多次修改,写成第4稿,先后两次专程送到本报,征求本报记者刘邦云等人意见。他满头白发,顶着寒风,孤身一个人从解放碑赶到北碚,和记者交谈一段时间后又匆匆回去,使本报记者很受感动。这种严谨的精神,虚心的态度,使议案有了非常高的质量,记者这两次没有找到任何瑕疵。
而昨天,本报记者在会场发现这份议案时,和第4稿比较,又有了一些变动。王有超解释说:“我总觉得建议不怎么具体,于是加了几个小标题。从调研开始到议案完成,总共征求了近100名群众的意见,我认为只有这样做,才能真正代表市民的心声。”(本报两会报道组)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