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徐莹波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坐公交车主动给老、幼、病、残、孕让座是我们社会所提倡的公德之一。“让座”本不应成为一个问题来讨论,但是近日在桂林生活网的桂林人论坛里竟然有人贴出帖子——《中国公交,老子绝不让座!》,文中分别针对老、弱、病、残、孕五种不同人群详细地阐述了不让座的理由,还有部分网友跟帖表示支持的。
网上调查:多数网友表示会让座
1月2日,记者以《你坐公车让座吗?》为题在桂林人论坛中发帖调查,截止于1月7日晚,记者共收到网友回复29条,几乎全部跟帖网友都表示自己坐公交车时曾让座以后也将继续让座,其中不少人还对拒绝让座者提出批评。网友“kaloee”表示,“我坐公交车肯定会让座的,这不但是道德问题,而且是良心问题!那些身强力壮占着老、弱、病、残、孕专座又拒绝让座的,缺乏最起码的良心;坐着一般座位拒绝让座的,是个人素质问题。”
另外,有些网友提出了要看人让座。网友“wyh66370”表示,只让残疾人、孕妇、抱婴儿的乘客和真正上年纪的老人。
一些网友也对是否让座与道德挂钩提出不同看法。网友“yxd”表示,“是否让座要看看具体情况,如身体不适、携带贵重物品及重要文件,还有坐后排一般不用让座。不同意那种只要不让座就斥之为不讲道德的说法。”网友“神仙姐姐”认为,“公车让座是属于私德范畴,如果没有损坏公共利益,就不能算没有公德。”
实际调查:主动让座者虽不多 但经提醒而让座者不少
1月4日,记者直接到公车上进行了两个小时左右的观察。上午9点30分左右,记者从秀峰区政府站上1路公交车,此时车上共有5位老人站着,其中一位老人还站在了两位中年女士的身边,但她们似乎毫无感觉,即便记者拿出照相机拍摄后,她们也无所谓。
9点45分,又有一位老人上车,她走到“特殊”专席旁,一位外地人模样的男子将头转向窗外。9点50分,“特殊”专席上有一老人下车,一中年妇女侧身挡住其他想坐下的人,将位置占住,然后拉了一位老人过来坐,但老人表示自己马上要下车,互相推辞一番后,该中年妇女才坐下。
该路车到达火车始发站后又掉头,10点25分到达群众路口站时,车上虽然人不多,但已无座位,一位提着三袋东西的老人上车后没人让座,记者“多事”地提示一位年轻女士,她立即起来给老人让座。10点28分到达商贸城站时,又上来两位老人,此时一年轻女士立即主动让座,而她后面的一位中年妇女也跟着起来让座。之后,凡是有老人上车,都有普通市民起身让座。直到11点30分,记者结束了本次调查。
据1路车线路调度员林英介绍,根据她多年的经验,桂林市民在公交车让座方面确实要比外地做得好,而且公交车司机一般看到有老人或抱小孩的乘客时都会主动提示:“请发扬社会公德,主动给老、弱、病、残、孕和怀抱婴幼儿的乘客让座”,在经提示后,一般都会有乘客主动让座。
调查中发现发现的“怪”现象
由于记者平日基本以乘坐公交车为主,因此经常观察公交车上的让座情况,结合本次调查,记者发现在让座的问题上,有两个“怪”现象,尽管不一定就具有普遍性,但毕竟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也得到部分市民的认同。
第一、市民让座多过外地人。据记者观察,在公交车上让座的人基本上以操桂林口音的市民为主,记者不止一次看到某些外地人坐在“特殊”专席上,即便一位老人站在他(她)的身边,仍然熟视无睹。记者曾经几次“多事”的告知他们这是“特殊”专席,要求其主动让座,但态度好的不理记者,态度差的直接破口大骂;每到这时,总有一些未坐在“特殊”专席的市民主动让座。据1路车线路调度员林英介绍,根据她多年的经验来看,桂林市民在公交车让座方面确实要做得比外地更好。一位名叫网友“注册好难”也表示,“尽管我们不少桂林人平时满口脏话,但关键时候表现得还是挺有素质的,在让座方面表现比较突出。”而网友“mpp011”说,“某些外地人不懂在我市坐公交车有让座给老人的好习惯,他们看到别人让座,还觉得别人很傻,因为在他们那里的长途车是很少有让座的。”
第二、中小学生多过大学生。1路车司机桑显武告诉记者,由于1路车途经不少中小学校,据他观察中小学生让座的比例相当高。尤其是小学生,个子小小的,即使给他们让座也是应该的,但他们却非常主动地让座给老人。
总体上,中小学生让座情况较好。而作为具有更高文化素质的大学生又是怎样的呢?10路车是一些大学生进入市中心的主要交通工具,记者也经常乘坐。但很少看到这类人让座。前段时间记者乘10路车时看到一位男大学生故意用身体将一位老人挤开,占着座位,然后把女朋友叫过来坐。他的女朋友坐下后似乎还有点心疼他,让他抱着自己坐。记者看不过眼,说,“你们大学生怎能跟老人抢座位呢?”他说,“关你什么事,哪条法律规定一定要让座了?”他的女朋友则说,“别理他,这人真无聊,多管闲事。”
“让座”情况反映市民的道德素质
调查结束后,记者采访了广西师范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祥俊。他告诉记者,尊老爱幼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而乘坐公交车让座则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关于道德的一个最普遍话题,也是社会公德的一部分。根据他多年的观察研究,我市近两年的让座情况比起过去已经有很大程度进步,与其他城市相比也要好得多,可以说大部分市民的素质正在不断提高。
针对记者所发现的“怪”现象,王祥俊认为,我们市民长期生活在一个开放性、包容性较高的国际旅游城市,自然相对素质较高,而少数从外地来我市打短期工的人还未完全融入我们这个城市,接受我们城市文化熏陶的时间较短。而大学生所受的教育程度比中小学生要高,在理论上说大学生的道德素质要高于中小学生,应该会更主动让座。但实际情况却相反,主要是因为人在随着年龄增长时会不断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这会促使一部分人明哲保身,不愿意多管闲事。比如一位上车时,如果乘客好心去扶他,但他却因意外而摔伤了,老人肯定会将责任推给那位乘客,所以一些乘客不愿意惹这种麻烦。尤其是一帮大学生在一起时,如果其中某一个让座很可能被他所在的群体中认为是异类,而遭到同伴的嘲笑。
王祥俊认为,人们素质的提高不仅需要舆论宣传,还需要人们之间互相监督的,这也就是为什么记者在“多事”提示别人让座后,就有许多人主动让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