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本图文据新华社9日电 9日,出席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代表在北京参观科技创新重大成就展。图为代表们在参观低空无人机遥感监测系统。
新闻背景
什么是创新型国家?
半个多世纪以来,世界上众多国家都在各自不同的起点上,努力寻求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道路。一些国家把科技创新作为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竞争优势,国际学术界把这一类国家称之为创新型国家。
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创新型国家有20个左右,包括美国、日本、芬兰、韩国等。这些国家的共同特征是: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在70%以上,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一般在2%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指标一般在30%以下。此外,这些国家所获得的三方专利(美国、欧洲和日本授权的专利)数占世界数量的绝大多数。
目前,我国科技创新能力较弱,根据有关研究报告,2004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占世界GDP的92%)中位居第24位,处于中等水平。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入关键阶段之际,根据特定的国情和需求,我国提出,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把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面向未来的重大战略。
国务院关于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国务院决定,对为我国科技事业进步、经济社会发展、国防现代化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组织给予奖励。根据《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的规定,经国家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和科技部审核,经国务院批准并报请国家主席胡锦涛签署,授予叶笃正院士、吴孟超院士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经国务院批准,授予“高等植物株型形成的分子基础”等38项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授予“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的创新与集成”项目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授予“时域同步正交频分复用数字传输技术(TDS-OFDM)”等39项成果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授予“新一代港口集装箱起重机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等18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授予“高产优质面条小麦新品种济麦19选育和面条品质遗传改良研究”等218项成果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授予德国管理、物理学专家沃尔夫·迪特·杜登豪森、荷兰植物基因工程专家艾菲特·雅可布森、美国神经生物学专家蒲慕明、美国文物保护专家内维尔·阿格纽、英国无机化学专家戴伟等5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科学技术合作奖。国务院号召全国科技工作者向叶笃正院士、吴孟超院士和全体获奖者学习。
我国已进入必须更多依靠科技进步与创新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阶段。科学技术作为解决当前和未来发展重大问题的根本途径和有效手段,其重要性和紧迫性愈益凸显。已经发布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是新时期指导我国科学和技术发展的纲领。为实现规划纲要提出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宏伟目标,需要努力造就一大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科学家、工程技术专家、各类专门人才和研究团队。科技创新,人才为本。全国科学技术工作者要继续发扬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奋力攀登、开拓创新的精神,努力创造更多支撑和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成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二OO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
只争朝夕谋创新——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开幕侧记
9日,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科技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又一个科技的春天正在向人们招手。
全国科学技术大会的代表来了,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代表来了,首都科技界代表来了……
从1956年的知识分子会议到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从1995年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到新世纪的第一次科技大会;从“向科学进军”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科教兴国战略到建设创新型国家……一次次大会,见证一个个历史性的时刻,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树起一座座里程碑。
会议首先为获得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的人员颁奖。叶笃正、吴孟超,一位大气物理学家、90岁高龄,一位肝脏外科专家、年逾八旬——两位专家以杰出的科技成就和崇高的科学品格,获得了中国科技界的最高奖励——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国务院号召全国科技工作者向叶笃正院士、吴孟超院士和全体获奖者学习”。《国务院关于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中的这段话,道出了人们对优秀科技工作者的景仰。
欢快的乐曲声中,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向叶笃正、吴孟超颁发奖励证书和奖金。随后,胡锦涛紧紧握住他们的手,表示热烈祝贺。
随后,胡锦涛走向讲台,发表了重要讲话。高瞻远瞩的重要讲话,引起与会者强烈共鸣,会场上响起一次次热烈的掌声。“我们和世界先进还有很大差距。”走出人民大会堂,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叶笃正异常冷静,“科技要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要服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总书记的这句话,让我感到沉甸甸的。”中南大学党委书记李健说,“创新型国家需要创新型人才。在这方面,我们愿意先行一步。”“我们尝到了自主创新的甜头。”新大陆科技集团董事长王晶说,“作为企业,我们要有自信心,要敢为天下先,要真正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
“用15年的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任务很重。”海南省科技厅厅长肖杰说,“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这是一项极其繁重而艰巨的任务,也是一项极其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无论是分析问题还是阐述,讲话都很实在。”“目标宏伟,激动人心。我们要把一件件工作落到实处。”“作为国家特大型企业,建设创新型国家,我们责无旁贷!”
……步履坚定,步伐匆匆。人民大会堂东门外,代表们迎着阳光走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胡锦涛总书记的号召,在大家的心头久久回响……
科技奖励呈现三大亮点
获奖人年轻化
获奖人年龄结构总体趋于年轻化。获奖人员中,45岁以下的占到60.9%,45岁至60岁的占23%,体现出科技奖励对于发现、培养中青年科技人才正在发挥重要作用。值得一提的是,海外回国人员在获奖项目完成人中占了较大比例,国家自然科学获奖项目的第一完成人中有73.7%是海外回国人员,国家技术发明奖和科技进步奖也占到30%左右。
获奖专利增多
获奖项目取得发明专利的越来越多,“专利”“标准”科技发展战略取得成效。200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项目和27.8%的科学技术进步奖项目都有发明专利作为支撑,最多一个项目获得发明专利26项,还有4项国外专利,知识产权作为评价因子在评审中日益受到重视。如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的“时域同步正交频分复用数字传输技术”,围绕解决宽带、移动、便携、单频组网等关键技术,申请发明专利37项,已获发明专利17项,其权利要求达202项,其中基础性发明专利3项,是我国专利战略和标准战略相结合的成功范例。
西部获奖增多
西部和边远地区获奖项目增多,促进了区域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发展。2005年度全国31个省区市均有项目获奖,科技奖励进一步激励和引导着科技人才、科技资源服务于国家区域发展战略。如宁夏回族自治区推荐的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项目“枸杞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通过关键技术创新选育了一批高产优质枸杞新品种,并通过系统创新,组装配套形成了一套生产技术规程,极大地提高了枸杞的生产水平。近年来,枸杞作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的战略性农产品,对推动宁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发挥了特别重大的作用。
国家科技进步奖企业撑起“半边天”
本文据新华社9日电200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中,企业撑起了“半边天”,52.3%的获奖项目由企业独立承担或参与完成,产学研合作的项目占到36.4%。
科技部奖励办有关负责人表示,这些获奖企业的共同特点是紧密结合市场需求,进行自主创新和技术开发,建立了科研与开发良性互动机制,建立了科研开发的人才队伍和创新体系,形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水平技术和产品,提高了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化工催化剂研究实现突破 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在世界化工领域沿用了80多年的传统催化剂材料和反应技术在我国实现突破。我国石化科技工作者历经二十年研究开发的“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的创新与集成”项目推动了世界化学工业技术的跨越式进步,获得了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奖唯一的一等奖。
“20多年来,世界范围内非晶态化工催化剂的相关研究始终徘徊不前,我们的研究完全打破了传统化工催化剂和反应技术的科学基础和技术基础,将晶态结构非晶化,采用磁场控制催化剂,并实现了工业化应用,使我国在这一领域走在了世界的最前列。”项目的第一完成人、中国石化集团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宗保宁博士说。
在化工领域,催化剂是核心,反应工程是基础。1925年美国科学家雷尼发明了晶态型的雷尼镍催化剂后,一直应用至今。这种催化剂制造过程污染环境,催化性能低,而且与之相配的釜式反应器反应效率低、分离困难。上世纪80年代以来,非晶态催化剂材料的研究一直是国际上的热点,但由于其技术难点始终未能突破,所以国内外一直没有实现工业化应用。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在侯祥麟、闵恩泽院士的推动下,非晶态合金的研究被纳入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基础研究的重点。科技人员经过十多年的攻关,最终攻克了非晶态合金催化材料比表面积小、热稳定性差等难题,使之成为实用的工业催化剂。而全新的磁稳定床反应工艺技术也实现了空速比传统的固定床提高5至10倍,应用装置体积是同处理量固定床的五分之一,催化剂消耗量下降70%左右,并极大强化了反应过程。
2003年中石化石家庄分公司建成了世界第一套磁稳定床工业装置。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成功替代了原来投资高、消耗高的国外技术和催化剂,产品的优级品率达到100%,催化剂的消耗也明显降低。
据宗保宁介绍,现在正在进一步对这项技术进行拓展研究,开展合成气制液体燃料、生物柴油中脂交换反应和选择性加氢反应等实验室研究,“这项技术有望成为生产替代能源的核心技术,使我国在国际学术和技术前沿占有一席之地。”
科普著作首次获国家科技大奖
本文据新华社9日电2005年度国家科技奖励项目9日在京颁发。共有7项科普著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打破了科普著作无缘国家科技奖的历史。
科技部有关负责人指出,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是科技腾飞的两翼。但长期以来,我国面向科普研究、科普创作的激励机制几乎是空白,各级政府的科技奖励对象范围中都没有科普的位置。有鉴于此,有关方面对国家科学技术奖励条例实施细则作出相应修订,将科普工作纳入国家科技进步奖的奖励范围,以肯定科普工作者对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增强全社会对科普工作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和尊重。
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
吴孟超(右)在中央军委举行的军队“两院”院士座谈会上发言(摄于1994年)
吴孟超,1922年8月出生于马来西亚,1949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学院,获学士学位;肝脏外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所长;曾任第二军医大学副校长、中华医学会副会长、解放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12次担任“国际肝炎肝癌会议”等重要学术会议的主席或共同主席。
吴孟超1956年起从事肝脏外科事业。为奠定肝脏外科的基础,他进行了肝脏解剖的研究,在建立人体肝脏灌注腐蚀模型并进行详尽观察研究和外科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纠正肝癌术后常见的致命性生化代谢紊乱的新策略;他率先成功施行了以中肝叶切除为代表的一系列标志性手术。创立了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体系,创造性地提出了“五叶四段”的解剖学理论;为解决肝脏手术出血这一重要难题,在动物实验和临床探索的基础上,建立了“常温下间歇肝门阻断”的肝脏止血技术;为掌握肝脏术后生化代谢的改变以降低手术死亡率,通过临床和肝脏生化研究发现了“正常和肝硬化肝脏术后生化代谢规律”。开辟了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领域。率先提出“肝癌复发再手术”的观点,显著延长了肝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 叶笃正出席中国科学院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摄于1981年5月)。
吴孟超从事肝脏外科领域研究近五十年来,发表学术论文796篇,主编《黄家驷外科学》《PrimaryLiverCancer》等专著15部,获得国家、军队、省部级科技奖励26项,获中央军委授予的“模范医学专家”称号和国际肝胆胰协会授予的“杰出成就奖”等荣誉26项。
叶笃正,1916年2月生于天津市,1948年11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气象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历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研究室主任,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等职。现任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美国气象学会荣誉会员;英国皇家气象学会会员;芬兰科学院外籍院士;曾在许多国际国内学术组织中担任重要职务。
叶笃正开创了青藏高原气象学,为青藏高原气象学的建立奠定了科学基础;创立了大气长波能量频散理论,为现代大气长波的预报提供了理论基础;创立东亚大气环流和季节突变理论;创立大气运动的适应尺度理论,在天气预报业务上有重要的应用;开拓全球变化科学新领域,贡献了一系列科学思想;对我国现代气象业务事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他的理论研究成果对提高气象业务水平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积极参与和指导建立中国气象业务系统,为中国气象局的“气象中心”“气候中心”“信息中心”的建立作出了实质性的贡献。
叶笃正的科学贡献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一致承认,也为他赢得了许多荣誉,主要有: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成就奖;陈嘉庚地球科学奖;世界气象组织最高奖——第48届IO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