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全长80公里,穿过房山区大石窝镇惠南庄、长沟镇、韩村河镇、城关镇、周口店镇等地。昨天一向被警戒线围起的考古挖掘现场之一——长沟镇南正村里一大片旷野热闹起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北京段考古勘探工作报告会在这里举行。
图为工作人员在现场展示出土墓葬
现场——
发掘面积达2000平方米
昨天记者来到南正村北的发掘一、二区,13个10×10平方米,2至3米深的探坑自西向东依次排开。勘探发现此处分布着窑址和汉至明清时期的墓葬,目前经过发掘发现东汉砖室墓10座,汉代窑址3处,明清时代土坑墓6座,发掘面积达到2000余平方米。
记者看到,每个探坑内均有两三名考古人员手拿专业工具进行细致地发掘工作,首先用铲子小心地铲掉文物上附着的泥土,再用毛刷一点一点清理干净。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南水北调考古队队长张治强告诉记者,发掘工作人员发现,所有墓穴均被盗过,尸骨支离破碎地散落各处,出土的都是小型的铜刀、铜镜、陶罐、陶鸡、鸭、狗等文物及五铢钱二三百枚,其中可复原器物200余件,有一柄写有“长宜子孙”字样的铜镜显得尤为珍贵。
其中M12是目前所发现的墓葬中最为豪华的一座,据推测,这里葬的应该是当时一位身份非常高贵、富有的人。但墓前室已被洗劫一空,前室的耳室内壁发现一个直径1米为清代以前的盗洞,仅剩一座陶楼。张治强推测,这可能是因为体积较大,被盗墓者遗弃的。在墓的后室地面铺着精美花纹砖,据了解,这是北京房山地区第一次发现如此规格的墓葬。
目前,气温在-1℃到-8℃,工作人员晚上下班前对发现的遗迹加盖塑料布保暖;为确保文物的安全,考古发掘工作现场24小时有专人值班看守。
进展——
考古将于今年6月完成
据市文物局副局长孔繁峙介绍,2003年9月,市文物局成立了南水北调文物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以加强工程的文物保护工作。2005年7月,在工程拆迁征地工作未完成的情况下,文物部门克服困难,对管线经过之地进行了全面文物勘探,勘探工作已于去年11月15日基本结束。南正遗址的考古发掘工作于2005年11月28日正式启动,预计今年春节前能够完成发掘面积约2500平方米。整个考古发掘工作将于2006年6月30前完成。
张治强告诉记者,本次勘探工作对全线采取全面普探、发现遗迹的地带密探的工作方式,勘探宽度计划自管线中线向两侧各扩展30-35米,后来根据拆迁范围实际勘探宽度拓宽到60-70米。考古工作实际完成勘探面积272万平方米,超过原定工作量347.4%。根据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北京段古遗址和古墓群保护方案,北京段计划发掘面积9900平方米。截至目前,发现文物总面积已达19350平方米。
出路——
遗址将进行回填
据张治强介绍,这些汉代墓葬的发掘对北京地区汉代考古学、文化编年史资料的重要补充,对研究北京特别是南部地区汉代墓葬习俗、文化提供了实物资料;清理出的陶窑遗址对了解汉代生产模式有很大帮助。所有出土文物将带回北京文物研究所进行清洗、接对,而遗址在考古结束后将进行回填。
信报记者 张然/文 王丹/摄
链接
勘探工作成果
1.岩上墓葬区
位于房山区长沟镇南正村北,发现各类墓葬59座。此处原定发掘面积2000平方米,实际需发掘6400平方米。岩上墓葬年代涉及汉、唐、明、清等朝。
2.南正遗址Ⅰ-Ⅲ区
位于房山区长沟镇南正村北和东,根据遗址分布地形分为Ⅰ区、Ⅱ区和Ⅲ区,面积约6100平方米,初步判断为1处汉代作坊遗址区。
3.坟庄遗址区
位于房山区长沟镇北郑村东北,发现遗址1处,内含夹砂夹蚌陶片,其时代为东周至汉。面积约400平方米。
4.六甲房墓葬区
位于房山区长沟镇六甲房村,发现明清墓葬10余座,需发掘面积300平方米。
5.丁家洼遗址墓葬区
位于房山区城关镇丁家洼村西南,管线拆迁范围发现房址和灰坑100余处,需发掘面积4650平方米。丁家洼遗址管线以外,探明房址和灰坑300多处,辽金砖室墓6座墓室直径7-9米不等。丁家洼村南发现窑址和砖室墓葬各3座,需发掘面积400平方米。
6.前后朱各庄墓葬区
位于房山区城关镇羊头岗村,发现窑址1处和石室墓1座,需发掘面积200平方米。窑址可能为汉代,墓葬为元代。
7.大苑上遗址
位于长沟镇大苑上村南,发现窑址、制陶工作场等3处,管线永久占地范围内文物分布面积500平方米。大苑上遗址相当于汉代。
8.果各庄墓葬区
位于青龙湖镇果各庄村,发现汉代砖室墓5座,需发掘面积400平方米。果各庄墓葬年代为东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