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新建村,记者团直赴当地标志性建筑永泰办公大楼,这座大楼是新建村村办企业浙江永泰纸业集团、富阳市最大造纸厂的大本营。
引起记者注意的是,随团做介绍的党群办主任叶锡标,来自浙江兰溪,不是本地人;陪同参观的团委书记徐静静,是位山东姑娘,也不是本地人。 他们对新建村的感情,他们的主人翁态度,令记者对企业“外来务工”这个群体高度关注。
我们了解到,永泰集团外来务工人员多达千余人,占了全体干部员工的75%,其中560人来自全国16个省、市、地区,比例高得惊人。
1983年,为求规模发展,这家企业首度敞开大门,请进外来人员充实技术队伍。如果说当时的引入是一种填补式的吸纳,那么2003年那场给予外来人员同等机会的全员公开竞聘,则将人才引进模式上升为现代企业优化人力资源的一种“消化”。
“外来人员与本村村民一样,采用同一工资方案”、“外来人员子女入学享受与村民同等待遇”……这种“不扎篱笆”的发展模式,使新建村“工业兴村”的路子越走越宽。集村民住区、职工公寓区、商贸中心、新建公园于一体的“新建村村镇建设规划”从一纸蓝图渐成现实,新建村的村民笑了,把这里当做家的外来务工者笑得更甜。
既是村党委书记,又是集团董事长兼总经理的孙柏贵说:正在开展的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对村里和集团工作的推动无疑是巨大的。新建村的发展不止于“富裕”,更求“和谐”!一席话令记者动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义,新建村的发展实践远比记者所理解的更为深刻。
采访实录——
怎么称呼?走在身边的姑娘答:“徐静静”。今年几岁?“25岁!今年是工作第三年”。在企业里从事什么工作?答案让人吃惊:“团委书记、环保主管”。
只三个问题,陪同参观的徐静静立马成了各家媒体的采访焦点。她倒也落落大方:“要说企业用人的气度,我的确是个例子”——
武汉科技大学环保专业一毕业,同学们都往大城市挤,我没回山东,也没闯杭州,来到新建村,我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它让我看到“发展”。
应聘时,就觉得这个地方特别温馨。这里有专门的外来员工公寓楼,企业人事主管告诉我,来到新建村的高级人才,马上可以拿到一人一间的套房,本科级的大学生,马上可以拿到35平方米的单间,在这个陌生的地方,一来就有一个家。
进了企业,你不会“见外”。“按岗定薪、按责定薪、以产计酬”,在这里,我们和本地村民一样,采用的是同一个工资方案。
更让人鼓足干劲的是,2003年企业实行岗位公开竞聘制,面对自己喜欢的平台,只要你有本事有能耐,就可以理直气壮地自荐。企业的这种用人机制让我如愿以偿地登上自己喜欢的发展平台。
这种锻炼,也让我们觉得腹中所学越来越不够用。企业看到了我们的学习需求,与南京林大建立了永泰教育点,至今已开办四期,专门培训一线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学员中我们外来务工人员占到一半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在子女上学方面,外来人员子女享受与村民同等的待遇。就说村子里投资220万新建成的幼儿园吧,外来的孩子和村里的孩子能够一起坐在漂亮的教室里念儿歌。
徐静静所说的幼儿园,我们去了。那里有50个孩子,享受着小班化教学。“叔叔阿姨好!”一群快乐健康热情的孩子围着我们,根本让人分不出“村里、村外”,映衬着他们笑脸的,是幼儿园墙上写得硕大的办学宗旨:“为了一切孩子”。
(记者王倩富阳市新建村报道记者手记 杭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