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岁末,正当市内促销声此起彼伏、商业店铺里人头攒动的时候,李富生却和同事们躲在办公室里办理厂子转让手续。由于原材料价格太高、销售价格太低,他的活性炭厂已无力维持。李富生的遭遇是大同活性炭产业现状的一个缩影。 作为全国煤质活性炭最大的产地,大同市的活性炭产业正面临发展历程上的又一难关。
煤质活性炭应用广泛,产业发展潜力大。大同市依靠优质煤炭资源,活性炭产业发展较快,目前已有各种活性炭企业50家,总计产能30万吨,去年实现产值6亿多元,销售占全国总销量的一半。但其整体呈现“大而不强”的局面。业内人士分析,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主要有四点:
一是优质原煤紧缺,资源优势力度削弱。大同市特有的优质侏罗纪弱黏结煤非常适合加工优质活性炭,但经过多年开采,优质煤源目前仅剩3亿吨储量,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活性炭生产需要。同时,随着内蒙古、新疆等地新煤田开发,大同煤质活性炭资源优势地位受到冲击;二是内外因素削弱利润优势。煤价的持续上涨使活性炭生产成本每吨增加1100元,各企业在销售过程中竞相削价,大多数活性炭企业处于保本或微利状态,有少数企业已经无力继续经营。据了解,近几年,因行业竞争降价,大同活性炭产业每年损失利润4000万元;三是缺乏高端核心技术,外向竞争力差。大多数企业技术雷同,只能生产初级加工产品,附加值很低。少数企业即使能生产一些特殊用途的新产品,但技术和产销都依赖外方;四是生产污染严重,影响整个行业可持续发展。
如何突破这四个瓶颈是大同市活性炭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部分生产企业负责人认为,要在短时间内改变现状,首先,企业要摒弃“短视”行为,在技术创新、外贸销售、人才开发等方面加大投入。其次,要尽可能结成内外有别的价格竞争联盟,避免打价格战大伤元气。同时,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职能,抑制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鼓励金融业对活性炭支持,推动活性炭生产向高新技术层面转变。
温鹏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