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3月9日,2157名农民走进我省10所高校的大门,成为首批农民大学生,而今,经过两年的学习,他们就要毕业回到家乡开始新的生活了。这项被列入我省“十项利民行动”的“村村大学生计划”效果如何?那些农民大学生在校园里学习、生活状况怎样?他们对生养自己的黑土地和家乡的父老乡亲又是怎样的一种牵挂?他们能像人们所希望的那样成为“出得来,回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致富带头人吗?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近了这个特殊的群体———“村村大学生”。
农民大学生来自全省各地农村。他们当中有民兵连长、村支书、民办教师、妇女主任等,其中已婚者占46.3%,生活阅历、年龄、文化基础、思想水平都有很大差异,多数学生家里还有特殊的困难。走进他们中间,记者深深感到,他们有艰辛,但快乐着
这些农民大学生原本是家里的主要劳动力,自己在外学习,严重影响了家庭的经济收入,特别是已经成家的学生,相对更困难,有的同学甚至想放弃这一难得的学习机会。针对此类现象,东北农大设立了“村村大学生”贫困生补助基金。此外,学校还采取设立勤工助学岗位等其他办法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生活困难。八一农大也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这些农民大学生备加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学习热情非常高涨。东北农业大学应用技术学院2004级畜禽四班的“村村大学生”谢明玉,今年34岁,是哈尔滨市松北区(原呼兰县)对青山镇兴隆村的村主任,他怀着改善村民生活状况的信念来到了东北农业大学。
明确的学习目的给他带来了不倦的学习动力,大学的学习使他对病理学、药理学及传染病有了深入的了解。他经常说:“学校为我们提供最好的生活环境、最好的老师,我一定以百倍的努力学好专业知识。”
农民想随时找专家解答疑难,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现在不用愁了。农民在生产中有解决不了的问题,可向本村的“村村大学生”来“求助”,如果他们解决不了,就会直接向学校的专家请教,而后把解决问题的方法原原本本地反馈给农民。“村村大学生”们在农民与专家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并用自己的所学回报家乡
2004年7月28日,双鸭山市岭东区新翼村全师傅家中聚集了100多名村民,场面非凡。
人群中间有一名“兽医”正在为一头母牛助产,使母牛顺利产下一头牛犊。村民们看到他娴熟的接产技术,不由得向他投来羡慕的目光。
这位“兽医”就是全师傅的儿子———现就读于东北农业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畜禽饲养与疾病防治专业的首届“村村大学生”全加辉。那时学校刚放暑假,正赶上家里的母牛分娩,全加辉就成了助产士。村民眼中那种叹服的目光,除了对他的羡慕以外,还有一份信任和对科学助产技术的肯定。
2005年4月20日上午,东北农业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组织农业专家、“村村大学生”等一行10余人冒雨驱车来到哈尔滨市香坊区向阳乡东兴村,开展“备春耕生产科技服务下乡”活动。虽春雨绵绵,道路难行,但向阳乡满族小学还是挤满了前来听农业生产讲座的村民。这次活动,就是由东北农大应用技术学院04级农村发展与管理专业的“村村大学生”吴凤学牵线实施的。
在八一农大高职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一些富于创新精神的农民大学生于2004年7月初,共同成立了“农业科技推广协会”。该协会成立以来,发挥地域、人才、服务、效益和组织的优势并利用“三方互动”的模式,借助八一农大科技平台与全省部分高校、农业推广组织、农业科技单位联盟,积极宣传、推广新技术、新成果,积极为“三农”服务。现会员已扩展到350余人。协会通过与专家沟通,帮助农民解决了127例家禽养殖等方面的疑难杂症;学生充分利用所学知识,直接为农民解决种植、养殖等方面的实际问题300多件。
采访手记
2003年一项调查显示,我省9517个行政村几乎没有一个受过相当于大专教育的技术人员。这已成为全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为此省委决定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从2004年起,每年招收2500名左右农村高中阶段毕业生进行专科层次定向培养,争取在5年内实现村村有大学生的目标。
“村村大学生计划”招生实行村级推荐、统一考试、公费培养,原则上每村择优录取1名。考生入学时,需与所在县 区人民政府签订回村协议毕业后回村创业5年以上 。
这种对考生实行“村来村去”,不迁移户口,不改变现有身份的高等教育模式,对高校来说,是一种新的招生模式的有益探索。而这项旨在为每村至少培养一个“出得来,回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乡土人才的计划本身,更决定了其专业设置、教学模式和管理模式,必须从农村和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
省教育厅组织承担这项计划的东北农业大学、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等10所农科高校深入调查,精心确定了当前农村经济发展急需的畜牧兽医、农学、园艺、水产养殖、农业机械等专业。同时强调,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必须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必须重视培养学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按照这个指导思想,承担培养任务的10所高校以高等职业教育理论为指导,积极进行基于两年制条件下的教学模式与管理模式的实践,课程设计以技能培养为中心进行,并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管理,每门专业课都匹配一门专业技能实训课,打破了以往的课程实习时间短、过于集中等弊端,按生产季节的时序性,将技能操作分步来完成。(黑龙江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