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在市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上,市财政局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将2005年全市和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2006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提请大会审议。
数字点击
2005年汇总市本级和各区县(市)人大审议批准的一般预算收入调整预算为100.13亿元,全年预计完成101.3亿元,比上年增加20.64亿元,增长25.59%。 全年预计完成地方财政收入(含一般预算收入、国土收入、所得税净上划收入,下同)139.38亿元,比上年增加35.02亿元,增长33.56%。全年预计完成上划中央“两税”(消费税和增值税75%部分,下同)33.66亿元,为年任务99.75%,比上年增加4.9亿元,增长17.02%。全年预计完成基金收入16.94亿元,为预算120.86%,比上年增加4亿元,增长30.91%。
2005年汇总市本级和各区县(市)人大审议批准的一般预算支出调整预算为114.55亿元,加上省追加支出等,全市一般预算支出预算为125.58亿元,全年预计完成123.7亿元,为预算98.5%,比上年增加23.15亿元,增长23.02%。全年预计完成基金支出20.25亿元,为预算94.36%,比上年增加4.94亿元,增长32.27%。
2005年全市可实现收支平衡,并略有结余。
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的市本级一般预算收入调整预算为47.86亿元,全年预计完成47.92亿元,为预算100.13%,比上年增加8.04亿元,增长20.17%。全年预计完成上划中央“两税”10.27亿元,为年任务96.07%,比上年增加0.28亿元,增长2.78%。市本级预计完成基金收入11.42亿元,为预算123.46%,比上年增加2.46亿元,增长27.46%。
市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通过的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调整预算为49.84亿元,加上省追加支出及补助下级支出等,市本级一般预算支出预算为50.86亿元,全年预计完成50.24亿元,为预算98.79%,比上年增加10.11亿元,增长25.19%。市本级预计完成基金支出11.86亿元,为预算88.51%,比上年增加2.94亿元,增长32.96%。
特点回眸
特点一、财政收入规模再上新台阶。2005年,我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发展态势,为财政收入的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财政部门充分发挥在“政策引导”、“资金扶持”、“机制放活”等方面的职能作用,努力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国税部门深入开展纳税评估工作,抓好低税负行业、中小型企业和专业市场的管理,圆满完成了各项收入任务。地税部门强化重点税源监控管理,加强对车船使用税等零散税收的征管,取得了明显成效。国土、房产、公安等部门,严格执行政策,确保了各项收入应收尽收和及时入库。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五年平均增长31.53%,“十五”期间成为我市十个五年计划中财政收入增长最迅速的时期。
特点二、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呈现新局面。目前,我市已基本建立了涵盖就医、就读、保障基本生活等方面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一是积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在全省率先免征农业税,2005年免征农业税和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1.32亿元。认真落实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共补贴资金8863万元。认真落实对产粮大县的财力补助资金3942万元。二是继续加强城乡社会保障工作。2005年市本级财政安排3.47亿元,实施了省市八件实事工程。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启动农村低保工作,对“三无人员”(指无劳动能力,无经济来源,无法定赡养、抚养、扶养的人员)实行应保尽保,全年累计拨付资金6490万元,农村享受低保的人员达18万人。市财政安排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2000万元,安排下岗职工小额贷款担保基金3000万元。全市投入1900万元用于义务教育阶段农村特困家庭和城镇低保户学生的“两免一补”,市本级财政投入1250万元用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目前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基本消除。安排1000万元实施城乡特困家庭和市属特困企业职工的医疗救助制度。投入2805万元基本完成了市公共卫生救治中心、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紧急救援体系建设;及时拨付资金953万元,有效防控了人禽流感重大疫情。三是切实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全市投入4.6亿元(其中市本级财政直接投入1亿元)用于背街小巷改造和站厕建设;市本级财政投入7800万元用于县乡公路建设。
特点三、财政改革与管理实现新突破。一是扩展部门预算改革。二是加强公共资产管理和国有资产处置收入监管。三是更加注重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今年举措
2006年汇编全市一般预算收入预算为116.48亿元,比上年增加15.18亿元,增长15%;汇编全市一般预算支出预算为130.39亿元,比上年增加15.84亿元,增长13.84%。为此,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坚持服务大局,在促进发展中不断创新财源建设思路;二、坚持依法治税,在完善机制中确保各项收入应收尽收;三、坚持以人为本,在营造和谐中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四、坚持开拓创新,在深化改革中着力提高财政管理水平;五、坚持依法理财,在优化服务中切实强化机关效能建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