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在建项目———草街航电枢纽截流成功。
三峡库区二期水位蓄水以来,加大了库区公路的建设力度。
村民以极大的热情投入乡村公路的建设中。
离主城最偏远的城口县24个乡镇全部有了公路通了汽车。
“二环八射”高速公路骨架正在形成。
大力实施水运建设,努力向长江上游航运中心迈进。
沟通南北的大佛寺大桥。
丁纯:为经济发展构筑跑道
“我们问老百姓,直辖后重庆变化最大的是什么,他们说是交通。我们又问,现在不满意的是什么,他们仍然说是交通。”2003年初召开的交通工作会上,市长王鸿举的一席话,市交委主任丁纯至今印象深刻。
大巴山、武陵山、巫山,绵延横亘的大山成了制约重庆经济发展的瓶颈。
“一定要加快发展交通。交通设施既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设施,又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产业。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发展、振兴,都是以加快交通建设为先导,从而带动整个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丁纯深感肩上责任重大。
回顾走过的路,交通建设硕果累累。丁纯自豪地告诉记者,“过去的五年,是重庆交通快速发展的五年。”
交通规划提速10年,公路建设遍地开花。“‘十五’期间,我市结合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公路建设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迅猛推进。”据丁纯介绍,“十五”期间,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我市及时调整了2010年高速公路规划,全面启动“二环八射”高速公路项目,完成了“8小时重庆”工程,为2010年初步建成长江上游交通枢纽打下坚实的基础。
“水运建设项目快速推进,港口码头吞吐能力大幅提高。”沉寂多年的黄金水道终于焕发青春。提到快速发展的水运,丁纯如数家珍,“‘十五’期间,全市共建设重点水运项目44个,改善航道635公里,新增航道150公里、货物吞吐能力1000万吨”。
“‘十一五’是重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建设长江上游交通枢纽的决战时期。”展望未来,丁纯目标明确,信心百倍。
丁纯介绍,“十一五”期间,全市公路水陆交通计划总投资约1220亿元。总体发展目标是:建设骨架,干支连通,协调发展,形成枢纽,到2010年使公路水路运输紧张状况得到缓解,对国民经济的制约状况得以较大改善,初步建成长江上游交通枢纽。
“那时候,重庆公路的出境通道将增至19个,长江航道的通航能力比现在增加1倍以上,城市公交的平均等候时间从现在的10—15分钟缩短至5分钟,平均换乘次数从现在的1.5次减少到1次。”丁纯向记者描绘“十一五”末的重庆交通景象。
“让交通更好地为经济发展服务,真正做到经济发展,交通先行。”丁纯自信地告诉记者,“‘十一五’末期,我市将基本形成方便、快捷,四通八达的公路、水路网。”
农村公路畅通微循环
2004年4月1日清晨,天刚蒙蒙亮,杨泽高按奈不住心中的激动,从床上爬起来,78岁的老人上路了。
那天是大足县高坪乡青天公路开工的日子。“高兴啊,终于要修路了!这是天堡村几十代人的梦啊!
大山连绵的重庆,交通落后。2002年底,尚有5个乡未通公路,行政村公路通达率仅为85%,尚有2568个行政村未通公路;乡镇通油(水泥)路率仅为16%,村通油(水泥)路率仅为2%。
修路,成了乡里人最迫切的愿望。修路,成了乡里人承载希望的梦想。
为改变农村公路的落后现状,2003年开始,一场气势恢宏的农村公路建设在巴渝大地铺展开来。
农村公路建设,资金来源是个难题。为确保资金来源,我市除积极争取国家补助外,市里每年还从交通规费、扶贫开发经费中拿出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建设,并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村公路发展的政策措施,如以奖代补、转移支付等等,有力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各级地方政府也广开筹资渠道,保证了建设资金需求。
群众的智慧是无穷的。煤矸石筑路基,锶渣铺路面———紧紧依靠科技,我市还探索出了许多农村公路建设的新路子。
各种好的经验也在各地广为流传。如开县麻柳乡在推行“一事一议”政策上,总结推出的“八步工作法”在农村公路建设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短时间内,在大山深处兴修公路306.8公里,实现了100%的村、96%的社、80%的农户家通公路。
据市交委副主任滕宏伟介绍,2003年,全市建成农村公路4000公里,2004年建成7000余公里,两年时间农村公路建设里程超过过去10年的总和,新增通公路的行政村700余个,800个行政村的通村公路得到改善。截至2005年底,我市农村公路建设已完成投资近百亿元,建设里程达1.6万公里。
路,改变着乡里人的生活,带着他们走向富裕,涪陵区大木乡人对此体会最深。
海拔1980米高的涪陵大木乡,过去是涪陵区最高、最远、最穷的一个乡,一条4米宽的泥路是惟一的出境公路,80%的村社没有路。1998年,农民主要靠种玉米,一年下来,人均粮食只有350公斤,人均纯收入900元。
路通畅了,大木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木乡支书黎兴平说,“现在,一车菜运到重庆,菜叶上的露水都还没干。仅卖菜这一项,大木乡人平纯收入增加1000多元。”2001年,大木乡被命名为重庆市“高山无公害蔬菜示范基地”。2002年,全乡人均纯收入达1980元,2003年跃至2012元。
农村交通的改善,为封闭式的传统农业经济向市场为导向的高附加值农业经济转变创造了条件,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奠定了基础,使农产品走出了大山,走出了农村,走向了市场,产品变成了商品,资源变成了财富,降低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
据统计,2003年,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343.07亿元,比上年增长4.2%;2004年实现增加值431.32亿元,比上年增长4.7%。2004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535元,首次实现两位数增长,增长率是上年的两倍多。
高速公路构筑公路主骨架
长期以来,交通成了制约重庆经济发展的瓶颈。8.2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山地和丘陵占了90%。尽管直辖后重庆的交通建设已大有起色,但瓶颈还没有完全打开。
在已建成的几条高速公路中,除成渝路是出境高速公路外,其余都是市内高速公路。如果不把高速公路与国家规划的国道主干线网连接,就会成为“断头路”,难以发挥高速公路的最佳效益,更谈不上发挥直辖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交通,尤其是高速公路建设,成为重庆加快发展的突破口。
交通规划提速十年
2002年12月隆冬时节,前任市委书记黄镇东刚调任重庆不到两个月,听了市交委汇报2020年重庆交通发展规划后说:“这是十六大以前的规划,到2020年才建成‘二环八射’高速公路,速度太慢了。”他说,“人家走一步,我们重庆要走一步半、两步,才能赶上别人,否则就越差越多,总也赶不上。”市长王鸿举也明确提出:“一定要加快发展交通。”
2003年春,市委常委会正式通过了修改后的重庆市2010年交通建设规划:到2010年,建成长江上游交通枢纽。
交通规划提速,高速公路首当其冲。原定2020年建成的“二环八射”2000公里提前到2010年实现,高速公路担当着构建重庆公路网络主骨架的重任。
“二环八射”高速公路主干线规划是重庆公路体系的“灵魂”。它从重庆主城出发,覆盖三大经济区,按照重庆经济发展梯度布局,在实施中与区县公路网、农村公路建设规划相衔接。
在市委、市政府高屋建瓴的指导下,在交通部等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一幅气势恢弘的宏伟蓝图在巴渝大地上展开。
“一环五射”基本形成
2000年,重庆只有成渝、渝长、长涪、渝黔一期4条高速公路,通车里程233公里。
2005年,已建成成渝、渝长、长涪、渝黔一期、渝黔二期、渝合、渝邻、上界、长梁、梁万、綦万、合武等12条高速公路,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48公里,“一环五射”基本形成。
“八五”期间,我市高速公路投资只有18亿元,通车里程114.2公里。“九五”期间,高速公路投资也不过48亿元,通车里程118.7公里。“十五”期间,我市高速公路建设共完成投资284.6亿元,通车里程516公里。
一步一个飞跃,重庆高速公路建设,从起步到辉煌,一个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过程清晰可见。这样的效率如何得以实现?
市交委主任丁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西部大开发、重庆直辖、十六大精神,加上市委市政府的高瞻远瞩,重庆高速公路建设迎来了空前的历史机遇。上下一心,内外齐力,重庆将机遇牢牢把握”。
“二环八射”全面开工
2005年11月18日,我市“二环八射”高速公路所有剩余项目实现全面开工。
按照规划,“二环”,指围绕主城的两条环线高速公路;“八射”,则是从主城区向四周发散出去的8条高速公路,即重庆至成都、重庆至遂宁、重庆至武胜、重庆至邻水、重庆至宜昌、重庆至长沙、重庆至贵阳、重庆至泸州八条射线。
“重庆的‘二环八射’2000公里高速公路,有1800公里进入了国家的高速公路网络,”市交委副主任滕宏伟自豪地说:“在去年交通部规划的2030年全国高速公路网(“7918”规划)中,有三条南北纵向线、两条东西横向线正好与重庆的高速公路规划不谋而合。”
“重庆高速公路规划起点高,具有战略眼光。”原交通部部长张春贤这样评价重庆的“二环八射”。重庆高速公路建设自然得到交通部大力支持。
“十五”期间,重庆交通建设快马加鞭,向着长江上游交通枢纽的目标奔腾而去。巍巍大巴山、连绵武陵山,重庆高速公路穿行于其间,重庆经济将借着高速公路构筑的跑道腾飞。
8小时重庆打通大动脉
2003年12月26日,经过多年的艰苦建设,“8小时重庆”终于在这一天得以实现。“渝道难”的历史从此被改写。
“以前到朝天门进货,路上的时间就要花去四五天,现在可好了,早上出门,下午就到重庆。”彭淑芬在城口县城经营小商品,以前由于进货不方便,店里的商品也不丰富,现在路修好了,彭淑芬不仅将店面装饰一新,还决定增加投资,丰富货源。
从空中鸟瞰8.2万平方公里的重庆,山峦起伏,江河纵横。东南部有莽莽武陵山横卧,东北部有巍巍大巴山阻隔,最北边的城口与最南端的秀山,相距逾822公里!
有着“据三省之门户,扼四方之咽喉”之称的城口县,地处大巴山的腹地,四面八方崇山峻岭,重庆直辖前,全县没有一寸水泥公路,被称为秦巴山区的“交通真空地带”。上世纪70年代,县委、县政府下乡办公的交通工具是马队。上世纪90年代中期,县领导到万州开会,要绕行无数大山,经万源—达州—开江—梁平,整整坐车3天。
2000年8月,新上任的市委书记贺国强,考察调研的第一个项目就是交通建设,并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时空概念———“8小时重庆”!这个宏伟构想的内涵是:使最远的县到达重庆主城区的行车时间,由原来的2—3天,缩短在8个小时之内。
“8小时重庆”涉及现有公路总里程1534公里,改建后里程1292公里,计划总投资93.8亿元。市委、市政府给“8小时重庆”定下的时间表是,2003年底前实现。
为解决“8小时重庆”的建设资金难题,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黄奇帆提议,组建重庆高等级公路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把原来分散在各地的建设资金集中在高投公司以增强其融资能力。2002年12月,高投公司成立,肩负着重庆“除高速公路以外的所有高等级公路”的投融资、建设和管理,高投公司从各区县(自治县、市)手中接过了建设“8小时重庆”的“接力棒”。
只用了9个月时间,高投司投资30多亿元,完成区县两年的工程量,2003年底,“8小时重庆”建成通车1000余公里,实现了凝聚两届市委、市政府领导心血和3000万重庆人民期盼的“民心工程”。
“8小时重庆”工程通车后,以空间换时间,以时间赢发展,使得距离重庆最边远的城口、秀山、巫山等县城所在地乘车到主城区的时间由16个小时左右缩短为8小时以内,地方经济发展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
“8小时重庆”是连接区县(自治县、市)与主城,区县与区县之间又靠什么道路连接?
为了建设区县之间的快速交通网络,从2003年起,我市又启动了县际联网公路建设。高投公司计划用5年时间,投资100多亿元,建成36条2000公里县际联网公路,将使区县之间、省际之间新增一条二级公路,全市有70%的乡镇和近2500万人口将直接受益,将为我市区县的社会经济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004年,县际联网公路全部开工。到2007年,我市40个区县(自治县、市)之间、省际之间,都将有一条以上高等级公路相连接。
水运建设直挂云帆济沧海
地处云、贵、川等省市交汇地的重庆,坐拥黄金水道,心怀一个成为长江上游航运中心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十五”期间,重庆人民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在航道建设和港口建设上发力,让古人泛舟的水运航道正改变新景象。
2003年6月,三峡蓄水,航行条件大大改善。2004年以来,我市加快了航运结构调整的步伐,集装箱船舶、汽车滚装船、化危品船舶、高级旅游船———新的运输方式不断产生。
同时,随着船舶大型化改造的加快,我市船舶平均吨位由2003年的440吨增加到2004年的680吨,2005年平均吨位进一步增加,运输船舶总载重量达到280万吨。目前,涪陵区长江干线船舶平均吨位已经达到1500吨,7000吨级的船舶已在我市投入营运。
2004年,我市完成水路货运量2917万吨、水路货物周转量284.3亿吨公里、港口货物吞吐量4540万吨(集装箱15.9万标箱)、运输船舶总载重量230万吨,水路货物周转量占全社会货物周转总量的46.64%,首次超过铁路,跃居5种运输方式的首位。全市外贸物资进出口量的90%以上通过水运完成。
与2000年相比较,2004年我市水上运力是2000年的2.2倍,货运量是2000年的2.1倍,货运周转量是2000年的2.7倍,港口吞吐量是2000年的1.9倍,集装箱吞吐量是2000年的5.3倍,滚装汽车吞吐量是2000年的5.7倍。
“重庆是长江上游最大的货物中转港。”市交委副主任何升平称,目前,外省货物超过了重庆水上货物运输总量的30%,四川、云南、贵州、陕西等周边省市货物大量通过重庆中转,水运对周边省市辐射作用正逐步增强。
航道建设方面,潼南莲花寺船闸修复工程、乌江小溪滑坡航道整治工程,已于2001年全部完工。涪江富金坝航运枢纽工程于2003年开工建设,嘉陵江草街航电枢纽主体工程于今年11月开工。重庆航道的“叶脉”景象正一步步清晰地浮现在人们面前。
港口建设方面,除了“九五”跨“十五”的6个重点项目外,“十五”开工并完工重点项目22个,“十五”跨“十一五”重点项目12个。以寸滩、九龙坡、万州等集装箱码头为代表的一批信息化、集约化的现代港口呼之欲出。
为了适应三峡库区成库后货运标准化、大型化,客运舒适化、旅游化,航运信息化、环保化、安全有效化的要求,“十五”期间,我市还启动了船舶标准化建设和支持保障系统建设,初步完成GPS监控系统建设;加快船舶修造和客渡船标准化进度,完成300余艘客渡船改造,新增船舶运力130万吨(其中标准化船舶30万吨)。同时,积极探索投融资机制,水运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向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的方向发展,特别是重庆航运发展公司、重庆港务集团、万州港口集团等公司的组建,大大增强了水运建设的融资能力。
“十五”期间,重庆水运建设日新月异。随着重庆在长江上游经济地位的提高,随着高速公路尤其是出海大通道的建成,重庆经济将借完善的水运系统扬帆起航。
记者 任锐、曾立、实习生何游娟采写
图片由本报记者任伟、罗斌摄影
来源: 华龙网 2006-01-11 16:25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