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陈晓璇报道:本报《春运可否为旅客设救助基金》的报道引起了社会的关注。有关部门昨天回应,在广州火车站设有救助站,但今年该救助站将改为指引点,不进行实物救助,有需要的群众必须跑到市区的分站去受助,但不能保证可以“应急”。
火车站的救助站分点在2003年便开始设立运作,至今已经历了两个春运。以往,该救助站为了救急,每天派7个工作人员驻守,在现场备有一些钱和实物,随时给求助的人提供盒饭、车票钱。有关部门负责人称,由于人手不足,无法仔细核实,好多盒饭都给“有心人”骗走了。由于难以甄别真正需要救助的对象,今年只好变“救助”为“指引”。
昨天,记者在火车站西广场看到,路边竖立着一个醒目的指示牌,指引寻求救助的人员前往救助站,救助站远在水荫四横路,距离火车站至少有三四公里远。
有市民认为,外来旅客人生地不熟,出了事还要千辛万苦找救助站,不够人情味。中山大学社会学系梁博士为此指出,为了高效率帮助最有需要的人,应该细分群体,实施特殊照顾。比如学生、孕妇和60岁以上老人,就应该有专门的“绿色通道”快速办理。
(晓航/编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