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有奖评新闻
北京市民政局表示,今年将首次建立居务公开制度,定期公布社区事务
关键词和谐社会
“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努力构建首善之区。着力构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着力创新基层社会管理体制,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深化街道、乡镇管理体制改革,切实加强城乡基层社会管理。着力推进基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城乡基层公共服务水平。”——摘自《北京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
北京市财政投入7.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今年北京社区公益事业建设。资料图片杨杰摄
本报讯
社区是社会职能渗透最后的末梢,然而,社区用房不足、服务设施不完善、资金使用情况不透明等问题,阻碍着社区的发展。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日前表示,今年,北京将首次建立居务公开制度,并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发挥企业在社区服务方面的作用。
每个居委会至少补助8万
去年年底,北京下发“社区公益事业专项补助资金”通知。通知规定,北京市财政投入7.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今年北京社区公益事业建设。专项资金将按照规模拨付到各个社区。其中,辖区在2000户以下的1874个居委会,每个补助8万元;辖区规模在2000户以上的640个居委会,在补助8万元的基础上,每增加1户,增加补助40元。同时,对于农村基层公益事业,按照经济发展程度,分档补助,对2156个经济薄弱村,将补助标准提高到每村15万元。
民政局社区工作处副处长王秀琴表示,这些补助资金将用于社区的体育、文化等公益事业建设,居民可监督其使用。该资金已经于去年年底拨付到区县。
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模式
今年年内,北京还将创新社区运行方式,并探索政府“购买服务”、“合同外包”等多种形式,发挥中介组织、行业组织的服务作用。要推进商业机构进入社区服务认证制度,对于适合市场化运作的服务项目,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承接,实行项目式管理,提供服务质量。
在这个过程中,相关部门将制定社区服务定点机构的认定制度和管理办法,对被认定的机构将设立最低服务数量指标,并确定优惠价格,区县政府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适量的补偿。
社区居务公开办法将颁布
为了增加居委会工作的透明度,目前,北京市民政局正制定《北京市关于进一步推进社区居务公开的意见》,对社区内一些重大事务决策、享受低保的居民家庭情况、政府投入资金的使用等各方面情况,将定期向居民公布。
民政局表示,今年年内,要在社区居委会全面设立社区居民事务办理站或社区工作站,居民可通过此种渠道,反映自己面临的问题和需要的帮助。
居委会工作人员增发津贴
社区工作队伍建设将是今年工作重点之一。从今年开始,将提高居委会工作人员收入。凡在居委会工作满一届的人员享受届期每人每月150元以上的津贴,每增加一届津贴也相应增加。
此外,为了强化社区的活动功能,目前,北京市民政局正与相关部门协调,将居委会的办公用房面积扩大到190平方米。
政府措施
首家公共服务协会成立
本报讯日前,崇文区新创建了全市首家公共服务协会,在东花市南里社区试点,该协会介于市场经济与无偿服务之间,通过开发社区居民日常生活需要但市场又无法提供的福利性、公益性服务项目,吸纳下岗失业人员或其他弱势群体在社区实现再就业。
协会成立后,居民理发、修鞋等不再是难题,迈出家门就能在社区实现。在日前结束的崇文区两会上,区长牛青山表示,该协会的服务模式,今后将逐渐铺开,拟在全区推广。
办证、交费社区可代办
本报讯近年来,为了改进工作方法,天坛社区建立了服务大厅和一整套的服务体系与规章制度,消除了繁琐的手续和多个部门盖章群众多跑路的问题,实行一站式办公。
随着社会发展,居民到办事处办理的事情越来越多,有些事情并不大,但是,遇上手续证件不全等问题许多事情就被耽误了。去年11月1日,14个社区居民事务代办站在14个社区同时成立,一些办证、交费、咨询之类事情,居民可以将所需材料交给代办站去办理。
对话
建首善之区要解决系列民生问题
社会学相关专家对话本报记者,指出居委会不是职能部门的“一条腿”,应该提供服务而不是管理
针对实现和谐社区的目标,昨日,记者分别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秘书长、研究员唐均,以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与管理系主任陈涛。他们表示,和谐社区的建立,应首先从体制上进行改革。
单位人逐渐变成社区人
新京报:在“十一五”规划中,和谐社区提得很重,你认为这是基于一种什么样的考虑?
唐均:这应该是预示着中国社会组织结构将发生大的变化。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要求人由单位人变成社区人,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逐步实现各种转变。
新京报:目前的社区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
唐均:按照国际惯例,社区建设是居民自治的问题,但由于当前居委会是行政终端,并不能代表居民的诉求,所以产生一系列问题。
陈涛:目前,很多上级职能部门所应当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能,都堆积在居委会,导致其在社区自治方面无暇顾及。实行社区体制的改革,让居委会工作重心进行调整,逐步退出公共行政服务,是当前最关键的地方。
北京达首善之区还有距离
新京报:市委书记刘淇提出北京要努力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首善之区,要达到这个标准,北京还需做哪些工作?
陈涛:北京在建设过程中,有的工作起步比上海要晚。要建设首善之区做到全国最好,最重要的就是要在各个领域建立专业的社会工作者队伍,有针对性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些专业队伍应该属于社会团体而不是政府雇员,对于他们提供的服务,政府可通过委托或购买的方式,建立起新型的合作方式。
唐均:应该说,目前还是有难度的。前不久评选的全国最适宜居住的城市,北京排列在15位,说明还是有很多问题。要建立首善之区,最关键的地方还是应该解决一系列民生问题,包括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等各方面。这些问题彻底解决了,离首善之区也就不远了。
居委会应主动提供服务
新京报:居委会一旦调整工作重心,这些工作由谁来承担呢?
陈涛:政府的投入不仅仅是资金的投入,在目前的社区建设中,更重要的是应该成立一支专业化的队伍。
比如说,一些公共行政服务,可以实行一站式办公;对弱势群体的救助,则可通过社区工作者来解决;而一些职能部门的服务,可以借鉴西方的做法,设立办事处,从而让自己的“腿”延伸过去,而不要让居委会来当这条“腿”。
新京报:那居委会的职能重点应如何体现?
陈涛:居委会退出大量的行政工作后,应该对社区自治方面的工作进行加强,对一些便民利民、关系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措施,多从实际中考虑,做一些实事。
唐均:社区工作是面对面的工作,应该不是管理性而是服务性的。在逐步退出行政功能后,应该提供主动服务的模式,比如说,社区居民的就业、老年人的养老或者健康等方面,为居民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在这一过程中,可引进商业组织为居委会提供一定的人力和资金支持。
居民应加强参与社区事务
新京报:社区的和谐是多层面的,仅仅是居委会单方面努力够吗?
陈涛:说到底,社区是居民的社区,居民本身应该加强对社区事务的参与性。有的社区居民自发成立“读书会”,方便居民内部的交流。
唐均:和谐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一些地方通过指标体系来界定是否和谐,这很可笑。应该说,和谐是我们追求的一种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改掉一个不和谐的因素,我们就向和谐迈近了一步。
代表议案回顾
1物业和业主关系不能倒置
代表认为政府应该尽快制定相关法律保障业主权益
议案内容:在包玉良等代表提出的“切实执行物业管理条例保证百姓安居”9号议案中表示,北京市消协公布了100个小区近五千业主给物业管理打分情况,多达73%的业主对物业公司不满意,其中21个小区的物业公司总体评价为零分。业主普遍反映物业服务质量差、管理水平低、收费不规范。调查结果显示,七成以上业主认为自己对于小区公用部位、设施、场地经营收益及用途没有或无法行使知情权和监督权,物业管理收费缺乏透明度、票据使用不规范、收费与服务不符等问题也十分严重。
代表回访:包玉良认为,目前,居委会、业主、物业“三驾马车”的关系必须理顺。现在最重要的一点是,物业和业主的本末关系不能倒置。物业公司既然收了业主的钱,当然就应为业主提供服务,这个关系一定要清楚。政府应该责无旁贷地尽快制定相关法律,保障业主权益。
2卫生站并未解决“看病难”
代表认为目前议案办理重“议”轻“办”落实不到位
议案内容:在吴守伦等的97号“在社区建设中应加强发展社区养老服务”议案中提出,北京大部分社区都缺乏医疗卫生站,缺乏精干的全科医生和护士。社区很少开展家庭病床的医疗服务,社区范围内的大、中型医院很少把医疗服务延伸到社区,致使老人大小病都得上医院,不能在社区得到就近治疗。
此外,很多社区基础设施不足。城区老居民区大多缺乏社区服务基础,新建居民小区社区服务用房预留不足,社区基础设施不足导致社区很难开展商业、餐饮、修理等多方面服务,很难为社区老年人的文化、体育、教育、娱乐等活动提供场所。
代表回访:吴守伦认为,目前议案办理中,重“议”轻“办”的情况存在,议案议得很好,但做得还很不够。同样,北京有很多文件,但落实很差,很多东西根本落实不到基层。北京规定的社区办公和服务用房,很少有真正落实的。
同时,很多事情在基层都走过场,比如说看病难,老百姓根本看不起病,但社区卫生站根本解决不了问题,没设站点的就不说了,即便设了卫生服务站的,也基本上满足不了居民看病的要求。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蒋彦鑫 相丽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