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沈蔚 汤琦琳 王婧 李刚)从1月4日至今天,本报“有爱就有家———助困难学子快乐过年”温暖行动在申城上空掀起了爱的热潮,虽然活动即将画上阶段性的句号,但对困难学子的帮助和关爱还将延续。
此次活动虽历时仅9天,但各主办方共募集岗位2000个左右,发放回家路费100余万元,500学子将得到免费英语培训机会。记者了解到,活动各主办方在活动结束后将设立一套长效机制,来帮助更多的困难学子在上海这个城市同样能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
上海青年人才有限公司总经理王春和告诉记者,他们已经把参与信息会时来了解情况的贫寒学子简历全部备入档案,一旦日后还有合适的岗位,他们会及时通知这些学生。此外,还将成立困难大学生职业探索俱乐部,专为在读大学生提供勤工助学的信息交流平台,提供职业规划、人才测评等服务。大学生就业见习网则决定与企业建立长期联系,在每年两次的假期中继续为更多愿意自立自强的贫困学子们提供实习岗位信息。
除了建立长期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的体系,各高校团组织将结合学校的特点策划开展“同吃年夜饭”、“温暖除夕夜”等温馨活动,让这些不回家过年的大学生在上海依然能过一个快乐而温暖的新年。团市委要求各学校为留校贫困学生安排家教、执勤、文秘等勤工助学岗位,保证每名留校贫困学生都有勤工助学机会,让他们既有一定的经济收入,同时也得到锻炼,为今后的就业打下基础。
市慈善基金会常务副秘书长江晨清表示,慈善基金会将一直支持这个活动的举办,以后每年都将拿出资金为大学生发放回家路费;而为了让大学生在平日也能不愁吃穿、安心学习,慈善基金会下学期还将首次把“流动慈善超市”开进大学,让困难大学生不花路费出校门,便可买到价廉物美的生活用品和学习用品。
除了不定期开进校园的“流动慈善超市”外,市慈善基金会还与各高校协商,设立固定的“慈善超市”,争取下学期在各高校铺开,这样,困难大学生便可以不受时间限制随时购置到自己所需的物品。
姓名
用陈恩桃自己的话说,他来自四川自贡一个贫困而美丽的农村。为了养活自己,为了给正在读高中的弟弟赚学费,他一口气接下了8份家教。因而,被大家誉为“打工王子”。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他还同时捐助了5名贫困儿童。
就是这样一个让我们感动的人在本报举办的勤工助学岗位信息交流会上再次让我们感动!
“您好,我是交大困难学生代表。请问方便给一下你们公司的材料和联系方式吗?”30多家招聘企业,陈恩桃一个个摊位走过来,他在为其他困难学子搜集企业岗位和用人需求信息!每一家招人的标准,都仔仔细细记录在本子上。
在活动前两天,陈恩桃将本次信息交流会的帖子,发布在思源BBS的兼职(Parttime)讨论版上。“我是版主,有义务向大家发布所有兼职消息啊。”
会后,带着一大堆名片和公司资料,陈恩桃回到了宿舍。尽管自己也要迎考,但他还是抽出宝贵的复习时间,将所有招聘单位和用人信息,一个字一个字打在了电脑上。之后,不断有企业慕名打电话。作为免费“猎头”和义务“中介”,陈恩桃为企业和更多困难学生之间搭建了桥梁。
从没有任何老师告诉他应该怎么做,一切都是陈恩桃个人行为。“爸爸曾经告诉我,每个人都有困难的时候,能拉一把就拉一把。”(记者 胥柳曼)
人物
带着10个实习岗位来到本报的退休法官罗卫平在上周日的交流会结束后,不但成了张顺的“干叔叔”,也成了其他困难学生的干伯伯,干爸爸。拿老罗自己的话说,叔叔、伯伯不好当,我得做点事。因此交流会后,他又开始忙碌起来。
在老罗帮着牵线搭桥的几家企业中,上海移动通信公司法律室由于临时有恙,相关的负责人员没有出现在周日的交流会上。“张顺学的是中文专业,法律室中主要以文字工作为主,可以让张顺学到不少东西。”认了张顺做“干侄子”后,老罗深感张顺失去这个机会有点可惜。于是干叔叔亲自出面帮干侄子,与法律室的负责人王先生取得联系,希望能帮张顺安排一个面试。
帮了张顺,也不能忘了其他人。老罗一直坚持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打个电话,问问其他困难学生的实习岗位找得怎么样了,是不是遇到了门槛需要帮助。还有的这两天在考试,看看他们是不是需要参考书。这两天老罗为着他的“孩子们”忙进忙出。“张顺的岗位敲定了。”“某某的工作找到了。”记者每天都能听到老罗的“捷报”。老罗告诉记者,今年过年他还要落实一个心愿,把他新认的干侄子、干侄女、干儿子,干女儿们聚在一起过个团圆年。“让这些孩子们,在上海有个家。”
(记者 陈轶珺)
人物
人物:陈志强
时间:1月10日上午10点
地点:华东理工大学
瞬间:陈自强将寄给父亲的明信片投进了爱心信箱,和其他同学的洋洋洒洒不同,自强的明信片上只写了最简单的“新年快乐”,然而在和记者的闲聊时,他却说了很多,这个寒假终于能回家看看了,这个有些腼腆的大男孩谈起离别了很久的家,常常地吐了一口气。
尽管他嘴上不承认,但是看得出来,自强特别想念年迈的父亲,上次回家时他就发现父亲的白发一下子多了很多,“现在可能更多了。”现在家里的开销全靠打零工的继母维持着,而父亲也还是很爱抽烟喝酒,自强很担心。他还想给姑姑的一对孙子孙女带些礼物,“就是上海的东西太贵了,”自强犹豫了半天才说出了,脸上的尴尬表情好半天才消失,姑姑自小就一直照顾自强,把他当自己的儿子,对于自己现在没钱回报姑姑,自强感到很愧疚。“我是家里最爱读书的孩子,”自强告诉记者,他将是家里的第一个研究生,说到这里,一直有些拘谨的自强开心地笑了,记者知道,付出了许多许多,他才换来了对自己的这份肯定。( 李刚 )
□沈蔚
好久没有这样愉悦的心情了,而这样的好心情源自“有爱就有家———助困难学子快乐过年”活动中的一个主要项目勤工助学信息交流会的圆满结束。
报社很早就开始筹划这个活动,希望在年前给困难学子们送去一些实际的帮助,送岗位、送机会成了活动的主题。大家开始分工合作,调动社会资源,希望尽快促成沪上勤工助学信息交流会的举办。
团市委、市慈善基金会、希望工程办公室、青年人才有限公司等单位得知我们的活动后都很快表示支持,再加上源源不断的热线电话,工作更有动力了。当采访了一个个困难学子代表后,我们自己也因他们的故事潸然泪下,作为媒体人的社会责任感也油然而生。该为他们真正做点事情,我想。
搞活动,大家都是外行,同事们每天都在补课,如何接待前来的学生、如何发放助学金、交流会的形式该怎样举行,每天,我们为一个个细节讨论到凌晨两点,甚至做梦都在搞这个活动。在外求学的艰辛,经济拮据的苦恼,不少人都感受过,也许因为同情,也许因为感动,也许曾经有过同样的遭遇,报社的其他同事也纷纷发动自己身边的资源来支持这次活动。
“你们能帮帮我们吗?”1月8日的活动现场出现了几位看了报纸自发前来的学生,他们几乎用恳求的目光让我们体会到了这次活动的价值。会场出现了许多慕名而来的企业,“孩子,困难肯定会过去的,我们愿意帮助你。”不少企业代表主动和学生们进行了交谈,让我们惊喜之余,更感受到这冬日里的一丝暖意。
当拿着要带回学校的岗位信息,一位学生小声地对我们说了声:“谢谢!”我的天哪,这两个字差点让我们哭出来,这一点小小的成功感估计能让我们乐上一阵了。
□胥柳曼
一到冬天,社会上开始一阵阵送温暖的热潮。一次还好,多了,感觉有些麻木。但这些天一路走来,从性格腼腆的仓珍、陈进亮,到开朗坚强的陈恩桃……每一个人物,都会让我感到震撼。之后,就是一种另类的温暖。
买不起一双棉鞋的藏族女孩仓珍,花22元买一本参考书就令父亲咋舌的陈进亮……这两个人物,是去年本报推出的贫寒学子代表典型。虽然带着编辑布置的回访任务,但由于自己也是华师大毕业的,看望这些特殊的学弟、学妹,也是分内之事。仓珍是一个腼腆的姑娘,看到我一直低着头抿着嘴巴笑。在寝室里,我扮演了一个特别“八婆”的师姐:从衣服、裤子、鞋袜、护手霜、被子枕头、书包……每一样新东西的来历,都问得一清二楚。至于师弟陈进亮么,更简单,一碗4块5的牛肉面,全部搞定。
而采访交大农学院的陈恩桃,感觉又是一番情景。在他身上,看不到任何“困难”带给他的阴影。开朗、坚强、乐于助人……阳光男孩,是最恰当的名词。除了狂能做家教,他还是一名网络管理员、校园保安巡逻员、保洁员、图书馆管理员、助学部部员、思源BBS兼职版版主……名副其实的“打工王子”。
正因如此,对于他捐助5个贫困儿童,招聘会上为其他困难学子搜集企业信息的行为,开始慢慢理解。印象最深的是,当我从闵行校区一路返回报社时,陈恩桃会很体贴地发条短信:“师姐,大老远跑来一路辛苦,外面风大,小心着凉……”
到底谁在感动谁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