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残疾的人生活不能自理,犯病时喜怒无常,很多人都对他们避而远之。
但滨江区长河街道没有把他们当成包袱。2003年4月,该街道在区政府的帮助下投入近百万元,在天官社区建起了一座二级标准的街道工疗站,并配备了专职工作人员来照顾这些最需要关心和照料的人。
至今,工疗站已经收治了25名智障人士。令人欣慰的是,经过工疗站的医疗、工疗、娱疗、体疗、绿色治疗等一系列特色治疗,在工作人员的细心照料下,不少人的精神状态与过去判若两人。许多工疗人员从足不出户,开始慢慢地能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外出参与活动;从不与陌生人说话,慢慢学会和身边的人进行简单的交流,学会关心家人和朋友;从不会做家务,慢慢学会帮助家人做简单的家务;有的人甚至走上了工作岗位,过上了自立、自强的新生活……
40年的“哑巴”开口说了话
“邻居啊邻居,抬头相见关爱相伴;邻居啊邻居,风里雨里一个心愿……”早上9点,长河街道工疗站宽敞明亮的活动室里,传来了工疗人员的阵阵歌声。家住天官社区的来暖庆,也跟着病友们快乐地哼起歌来。“大哥!”看到站长周叶春,她亲热地主动打招呼。谁也想不到,眼前这个喜欢唱歌、能够主动和人交流的智障病人,曾经失语40多年。
今年48岁的来暖庆是先天性智障患者,从小失语,不喜欢与人交流。工疗站成立后,来暖庆是首批工疗人员。一开始,因为不能适应,来暖庆有时不来工疗站。工疗站工作人员就主动上门去“请”。渐渐地,她每天按时服用药物,和其他工疗人员一起看电视、听音乐、折纸船,一起吃午饭、午睡、上课……丰富多彩的集体生活,让她渐渐有了自己的“朋友”,更让她有了说话交流的愿望。今年上半年,当来暖庆终于开口发出第一个浑浊的音时,工作人员的欣喜甚至超过了她本人。
小伙子昂起头走进新生活
家住汤家井的小伙子小沈,现在是杭星空调厂的一名职工。通过自己的劳动,每个月他可以拿到400元工资。
两年前的小沈,还是一位精神残疾者。2003年7月,他被家人送到长河工疗站。初到工疗站时,小沈多言多语,精神兴奋,整天吵着“要吃饭,要回去”。工作人员像亲人般地关心他,并按照专家的指导建议,依据小沈的特点,科学地制订了个性化治疗方案。除免费进行药物治疗外,工作人员还教他认数和简单加减法,给他讲故事、读报、听音乐。慢慢地,小沈像换了一个人,文静了许多,病情也有了很大的好转。经过半年多的义疗,小沈正式康复回家,并找了一份工作,开始了新的生活。
“盖被子”深深地感动了站长
日间照料、心理疏导、娱乐康复、训练社会适应能力……由于整天忙于这些事务,长河工疗站站长周叶春终于累倒了。
那天,他在医院输液,迷迷糊糊地闭上了眼。正好工疗人员来云琴来到这里,她悄悄地走到周叶春身边,拿起身旁的被子,轻轻地盖在周叶春身上……“也许,对常人来说,为别人盖被子只是举手之劳。可对于这些精神残疾人来说,能够主动地关心我,绝对是把我当作亲人来看待,更是对我们治疗效果最好的肯定。这样的进步让我欣慰,这一份亲情让我深深感动。”周叶春高兴地说,“现在,来云琴已经会帮生病的母亲做家务了!”
(通讯员张月华宋桔丽记者丁雄英 杭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