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孩子捐书引出串串关爱故事
捐出新书、长期资助、山村支教、建旧书图书馆,感人故事不断上演
许许多多的热心读者不断来电,已不仅局限于捐旧书,而是升华为捐新书,一对一资助山村孩子,甚至要到山村支教。 发行集团副总经理何春华来电表示,打算捐5万元的新书给那位打工父亲的儿子所在的学校,希望本报提供地址。一位姓肖的女士希望长期资助一位山村孩子,一位在深工作的台湾女士则提出,要到江西宁都去支教,一群白领妈妈则要建孩子旧书图书馆……
爱心人士1
人物:家住华侨城的肖女士和孩子
想法:书留着不如捐给山区孩子,家里捐书同时发动班上同学一起捐
昨日,家住华侨城的肖女士带着正读四年级的儿子专程来到本报,将儿子1至3年级的教科书和崭新的作业本捐给打工者吴小春的孩子。她说,“那么多书留着也是留着,还不如捐给有需要的孩子。”
肖女士的儿子王子阳今年刚9岁,就读于南山外国语学校,他将1至3年级的15本教科书,包括语文、科学、环境教育、品德与社会、课外同步阅读等教材、6个新练习本及几只铅笔拿到报社,托本报记者将其转交给吴先生的孩子。肖女士对记者说,当她把晶报对吴先生的报道拿给儿子看后,小家伙就立刻忙开了,把自己平时的课外读物及书本都找了出来,要捐给贫困地区的小朋友。
“我不仅要捐献旧书,还要将今年过年的压岁钱都捐出来,同时发动班上的同学一起捐书。”当记者问肖女士的儿子王子阳为何要捐书时,他对记者说,平时爸爸妈妈和老师常常告诉他们要珍惜现在的学习环境,因为还有很多小朋友不能读书,没有书读,他捐书就是为了让那些贫困地区的小朋友也能读到更多好书,学到更多有用的知识。
肖女士最后对记者提了个要求,希望能长期资助一位跟儿子一样大的贫困地区孩子,让儿子王子阳和受资助的孩子一起形成互动,在帮助贫困孩子完成学业的同时,也让儿子更珍惜现在的学习条件,努力读书。
爱心人士2
人物:来自台湾的张小姐
想法:资助吴小春小孩小学全部费用,并只身赴江西为小孩补课
昨天的捐赠热线电话中,一个特殊的电话让记者深受感动。来电者是一位来自台湾的张小姐,她打算资助吴先生两个小孩小学阶段的全部费用,并表示愿意利用寒暑假时间只身到江西免费为两个小孩补习功课。
张小姐向记者介绍,自去年三月来到深圳后,便爱上了这座城市,并打算长期定居于此。在看到近日本报旧书求捐的报道后,张小姐深受感动。看到贫困地区的小孩因为没书读没人管而荒废学习,她非常痛心,于是就想为山村的孩子们做点什么,由此而萌生了想资助这两位孩子的念头。张小姐说,除了捐赠一些旧书之外,她愿意资助吴先生两个小孩的小学阶段的全部学费,并利用寒暑假时间亲赴江西为小孩子补习功课,帮助小孩把缺下的功课补上去。
张小姐还建议成立一个专门的志愿者支教组织,动员更多爱心人士加入到这个行列中来,联系到贫困地区的村委或学校,组织志愿者利用自己的节假日时间到贫困地区为贫困孩子们免费补习功课。张小姐说,补习时还可以叫上看管孩子的爷爷奶奶,让他们也多懂一些教育孩子的方法。张小姐说,这样系统有组织地坚持几年,相信贫困地区的孩子因为没书读而误了学习的情况会有很大改善。
爱心人士3
人物:家住梅林一村的郭小姐
想法:在社区义务建图书馆,开讲座并教孩子学习手工等
家住梅林一村从事律师工作的郭卫群小姐告诉记者,几年前她在“摇篮网”上结识了一群白领妈妈,这些妈妈们非常喜欢给孩子买书,家中积下很多课外书。于是她们在探讨子女教育的同时,如何将自己孩子读过的书捐给乡村的孩子成了她们的主要话题。郭小姐说,从前年开始,她们通过网上的爱心人士,找到了具体需要捐书的对象、捐助的具体册数、书的名目、被捐者的学校地址等等,前年去年已经陆陆续续给云南、贵州的山区孩子寄过书,这些学校的孩子也给她们回了信。然而,“光靠我们帮助的孩子是有限的。”她说,现在她们产生了在社区义务开图书馆,让更多的打工子女能读上好书的想法。
看了本报10日的《你家有孩子读过的旧书吗挂》一文后,郭卫群坚定了她建图书馆的想法。她说,“每当我去菜市场买菜,看到父母在边上忙生意,就把孩子丢在一边时,我就想,如果我们把集结起来的旧书,在菜市场周边,利用社区现在的空间搞成图书馆,招募一些义工,就可以让这些孩子或是小区里住户子女,在父母繁忙顾不上管教时,来到这里的图书馆读到更多更好的书,条件成熟时,还可以搞一些讲座,或教那些孩子做些手工等等。”
对话
吴小春:深圳有大爱
一位普通打工者吴小春,抱着试试的心态,以“焦急父亲”的名义给本报写来求助信,希望通过晶报给自己的孩子筹旧书。本以为信会石沉大海的他,这几天却意外收获了来自深圳的关爱。昨日,记者专访了吴小春。
揪心儿子没好书可读
晶报:很多读者知道你孩子的情况后,都主动要求捐书,当初是什么促使你给晶报写信?
吴小春:说来也巧,10月下旬我回老家江西探亲,等车的时候我从报纸上得知深圳正在举办读书月活动,深圳人的读书热情深深感染了我。回到家里后,发现读小学三年级的儿子成绩很不好,整天不是在外面玩就是坐在电视机前一动不动。在家里根本不读书,也确实没有什么书读,我当时特别揪心,就提笔跟晶报写信,想让大家帮助我儿子。于是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将信寄了出去,没想到真的有那么多热心的深圳人关心我们。
晶报:你们村跟你儿子情况相同的孩子多吗?
吴小春:基本上全村孩子都一样,没有课外书读。我们村大部分人都外出打工了,剩下孩子留在家里给父母带,可由于父母文化都不高,管不住孩子不说,更别提辅导他们学习了。
望孩子长大超过自己
晶报:天下父母都一样,希望以后自己的孩子能有出息。
吴小春:当然了。我在外打工这么多年,深刻体会到文化知识的重要,只想自己的孩子以后能超过自己,有点出息。我认为钱没了,还可以赚,但孩子的学习耽误了就再也补不回来了。
晶报:每次回家你给孩子带的礼物是否都跟书有关?
吴小春:是的。每次回家,我都会特地去深圳的书店给孩子买书回家。孩子很喜欢看,而且每次把书带到学校,班里其他孩子都会抢着看。
在深圳感受浓浓关爱
晶报:有这么多热心市民关心你和你的孩子,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吴小春:我从报纸上得知,很多热心的深圳市民都打电话要求捐书,除了感激之外,我不知道说些什么。但我真的在深圳感受到了浓浓的关爱。
爱心北头:老有所乐幼有所长
晶报记者温思廉
南山街道的北头社区近年来获得了许多荣誉,如“全国文化先进社区”、“广东省平安和谐先进社区”等。北头社区的孤寡老人和残疾人得到了大家的热心关怀,年轻人在社区教育和帮助下,有积极健康的精神面貌。
助人没有份内份外
记者昨日在北头社区看到了54岁的陈婉娥,她是远近闻名的“赤脚医生”,大家都亲切地叫她娥姐。从1968年开始,她亲手照料的居民和外来劳务工数不胜数。现在她已经不是社区居委会主任,但仍然对社区工作非常热心,几乎每天都到居委会办公室帮忙。
有居民告诉记者,娥姐是一个热心人,只要别人要求帮忙,她往往义不容辞,北头没有人不认识娥姐,娥姐对大多数居民的情况也了如指掌。她常常半夜三更,只要接到求助电话,从来没有任何推脱借口,便匆匆出门提供援助。多年前,在赤湾有多名劳务工因为食物中毒而感到不舒服,一个认识她的人来叫她帮忙,她不顾天气寒冷,一直照料这些外来劳务工到天亮。
陈婉娥还经常充当义务“调解员”,邻里间有了纠纷,或者谁有烦心事,都会找她去倾诉,她总是不厌其烦地帮忙。她说,别人来找她帮忙,实在是不好意思推脱,现在年龄比较大,精力没有过去旺盛了,所以将社区工作站的事务都交给了年轻人,但每天还是要来关照一下。
孤寡老人安度晚年
北头社区负责民政工作的赖伟东告诉记者,社区内不少孤寡老人和残疾老人都得到了大家悉心的照料。社区内有30多名义工,这些义工和孤寡老人、残疾人们结成了“一对一”的联系,经常上门为社区老人打扫卫生,送油送米。
今年72岁的袁秀清从小就肢体残疾,14年前不小心摔了一跤,从此卧床不起。她的儿媳妇一直悉心照料她,每天帮她擦身子,几乎没长过褥疮。赖伟东和其他社区居民经常去看望她,虽然长年卧病,但袁秀清的精神状况非常好,在大家的陪伴下经常开怀大笑。有一次,她的儿媳妇要帮她修剪头发,恰好娥姐路过她家,老人执意要娥姐帮她剪,天真得像个孩子。不久前,赖伟东送慰问品过去,袁秀清从身上摸出100元钱,执意要包个红包送给他,感谢他的关心。
孤寡老人陈树生因为有精神疾病,孤苦伶仃,一直由一名远亲照顾。但去年社区在做消防检查的时候,发现陈树生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照顾,家里环境很差,竟然还用烧柴的炉灶。在社区工作人员的督促下,这个享受陈树生每年分红的远亲,为他装修了房子和购买了新家具,并请了保姆照料他。现在社区工作人员还经常上门督促,确保这位老人能得到应有的照顾。
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北头社区每年都举行文体活动周,成立了中老年太极拳队和少年儿童武术队,不定期举行象棋比赛、羽毛球赛等,社区文化站中还有免费的计算机培训,文娱活动发展得非常红火。除了关怀户籍儿童,居委会还尽量提供协助,解决暂住人口孩子们的入学问题,真正做到幼有所长。社区设立了教育奖励基金和青年创业基金,用于奖励每年考上大中专院校的学生和参加各类比赛获得荣誉的学生,以及以无息贷款方式帮助青年创业。
北头的原居民过去以下海养蚝为生,现在这个行业消失了,年轻人的就业问题受到了大家的关注。这些年轻人都没有游手好闲,精神面貌都很积极,经常参加社区文体活动,不少人就在附近企业找到了工作,自力更生。北头农城化股份有限公司专门设立了异地发展创业基金,鼓励大家贷款,去异地发展农副业。确保一些年纪较大,缺少技能和文化知识的居民,能有创业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