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热线66810222消息(记者许欣)2005年12月26日,来自河南的民工姚义德夫妇17年救助10名弃婴的义举率先由本报报道后,在全国引起不小反响。《大河报》等多家新闻单位全文转载了本报报道,使老姚的事迹传遍中州大地。 明天,《大河报》记者和河南老乡将飞抵海南探望老姚。
“姚义德夫妇的事迹在河南反响很大,”《大河报》记者陈关超今天与本报记者通电话时说,《大河报》的记者们最先从网上看到《南国都市报》关于老姚的报道,认为这一事例是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难得一遇的好题材,随即跟入对老姚进行联动采访。之后,有很多河南老乡打电话到大河报社,诉说读过报道后受到的震憾。有不少河南读者都希望到海南向姚义德道声祝福。非常幸运的是,河南新纪元汽车销售公司孙总经理也为老姚的义举而感动,决定玉成河南老乡们的心愿。由该公司资助,富有爱心的5名河南老乡明天乘飞机来海南探望老姚,新纪元公司派来工作人员,将向老姚赠送一台大彩电,还为他的孩子们准备好了压岁钱。
据了解,老姚80多岁的老母亲和老姚的哥哥在河南省社旗县朱集镇古城村生活,家境十分贫寒。
11日晚7时,记者与老姚夫妇通了电话,他们知道河南老乡要来探望的消息后,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老姚当时正在自家房后的一家冷库干零工,他说可能要干到晚上12点钟。老姚以他特有的热情说,前几天福山一位台湾老板送给他一些台湾大枣,他将准备好大枣来招待远道而来的乡亲。
网民热议老姚义举
愿更多的“老姚”站起来
姚义德夫妇17年救助10名弃婴的义举在网上反响强烈,尤其是河南老乡踊跃跟帖,为河南老姚感到自豪。
在河南本地一些网站上,“河南老姚感动海南”的文章长期占据网页首条位置,网民热烈发表评论称,河南人的朴实在海南彰显,这是我们河南人的本性。大家热情倡议,都学学这对目不识丁的老夫妻。
《中华工商时报》发表评论称,在国家财力尚不能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之时,姚义德们以他们特有的方式,显示出精神的富有与人格的伟岸,这对于重建新时代的道德体系,塑造健全的公民人格,构建和谐社会,无疑具有极大的启示和示范效应。但我们应懂得,不能总是被动地接受这一感动,而应考虑如何更好地帮助这些好心的人们。若能将我们一时的感动转化为更多人的自觉行动,转化为使所有好心人得到应有回报的人性化、制度化的贴心关怀,那才是天大的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