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纪事》是在《幸福在哪里》的寻找中开始的,在节目中《纪事》奔赴全国各地随机采访了上千人,在许许多多的关于幸福的回答中,展现出了普通中国人生存的状况。
路人甲:“我肯定幸福,咋会不幸福。 ”
路人乙:“我的幸福很简单。”
记者:“你幸福吗?”
小女孩:“幸福。”
记者:“你知道幸福是什么吗?”
小女孩:“不知道。”
小男孩:“我觉得世界上没有病人,自己的母亲身体健健康康,自己也健健康康,就是幸福。”
乘客甲:“我认为幸福就是生活一天下来,高兴就算是幸福。人高兴也要过一天,你不高兴也要过一天。”
记者:“你觉得幸福是什么?对你来说。”
乘客乙:“幸福应该就是寻找幸福的过程吧。”
这期节目是在2005年的元旦播出的,距离今天整整一年了。节目中那些在我们的镜头前一闪而过的面孔,还有那些瞬间,唤醒我们对过去的记忆。
回望2005年,当时间悄然流逝,许多事我们无法忘怀,许多人我们仍然牵挂。一年后的今天,他们的面孔熟悉而亲切,他们会怎样看待已经过去的往事?现在他们又在做什么?在新的一年,他们又将会有什么样的期待和渴望? 2005年12月,我们再次和他们相遇。
2005年1月15日纪事播出的《一种农民》讲述了4个从家乡农村来到北京寻找梦想的打工者的故事。他们在陌生的城市里奔波,追寻着自己的梦想,体会着生存的艰辛。在这个节目中我们认识了来自河北农村的女孩杨洋。
杨洋2003年来北京打工,她是北京大学中文系的一个保洁员,每个月她挣600多块钱,她自己并不喜欢这份工作。
杨洋:“枯燥, 特别枯燥!来回来周而复始的, 多可怕呀!”
杨洋喜欢写作,她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诗人。
杨洋:“曾经为三毛至死不渝的爱而感动,曾经心结那天籁之音般的橄榄树,都是遥远撒哈拉的传说吗?”
老师:“她这个诗, 我这第一次听啊 , 第一次看, 给我的第一感觉, 它的意象、意境很美。”
杨洋:“虽然我没有张爱玲的天才那种天生的天赋,写作天赋。那种才能,她写的《天才梦》跟我倒挺像的,就是老有那一种想让自己成名。就是一开始的时候,通过这个,通过写东西,然后,就像张爱玲说的出名要趁早嘛。”
杨洋在写的一首诗中说:北京城好大,我只是小小的沧海一粟,有时失落,有时迷茫
杨洋放弃了北大保洁员的工作,她找到的第二个工作是在一家饭馆当服务员。干了一个小时,她就决定辞职了。
顾客:“服务员 ,四盘 ,先上四盘。你这个菜单给我。”
杨洋:“感觉从保洁到这个工作, 没怎么改变 。”
在城市难以停留;杨洋最终从城市又回到了家乡。
杨洋:“我在哪儿都没有踏实的感觉。”
2005年末,时隔一年之后,我们再次见到杨洋的时候,她是这个食堂的服务员。上次回家后她又返回了北京,又变换了几个工作,仍然都不理想。
顾客:“ 唉 ,有没有这个沙锅啊?”
杨洋:“ 酸菜白肉的 ,这是 ,帮我装俩花卷.”
杨洋:“我一直以来就有一个梦想,所以我,我要凭自己做出点什么.让别人觉得我就不单纯是一个就是没有把学上完,高中上完.单纯是一个从农村来的,或者怎么样,我就想做点什么,其实最重要的是证明给自己看.”
记者:“杨洋走在北京大街上有什么感觉?”
杨洋:“感觉啊,没有我自己的地方。”
杨洋:“总是喜欢华灯初上的时刻,总是迷失于人潮涌动的街头,然后,岁月飞逝,在北京漂两年多了。我依然是我 ,工作没有改变;初来北京的豪情壮志一个也没有实现。未泯灭的 ,仅存的一点梦想,支撑着我继续在这里苦苦挣扎。本来是想投那个, 《农家女》杂志来着。但是觉得写的不好。然后让那个编辑给改了一下,今天给我的。 然后他说让我看一下,再改一下。”
记者:“编辑的评语是什么, 是怎么说的说?”
杨洋:“他说, 杨洋还是很有想法的,文笔也不错。”
杨洋还是喜欢看书写作,因为以前在北大中文系当过保洁员,现在工作的食堂离北大又很近,碰到北大有她喜欢的课程,她都会请假去旁听。每次杨洋都会提前两三节课到教室去等座位。
一年的时间,我们很难说杨洋的生活中发生了什么?也无法肯定杨洋过去和现在经历就不会意味着什么?每天晚上,杨洋喜欢这样独自一人在餐厅里看看书,写写东西。她正经历着改变,或者正在为改变做着准备。
根据统计,全国13亿人口中大约1 亿2千万人离开家乡外出流动打工,杨洋只是他们的一个,《一种农民》关注了这个特殊的群体,关注着他们的今天和明天。
《烫手的青春》则把目光投向了一群青春期的孩子,随着时代的发展,青春期的恋爱已经成了我们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这些孩子们是怎么想的,他们的父母,老师,又将怎样面对?《烫手的青春》通过他们记录了一个个烫手的问题。
后海是北京最古老也最时尚的地方,《纪事》的镜头走近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湖边弹奏古筝送寒,以赚钱为理想的赵岩俊,打太极拳的金大妈,还有酒吧老板张莉莉,他们都有着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理想,他们相互依存,在后海过着一种平凡的生活,《后海浮生》给我们呈现了一幅城市平民的众生相。
据统计:我国2.7亿个家庭中,大约有30%存在家庭暴力,按这个比例计算,我国目前至少有8100万家庭中存在暴力问题,这其中有95%以上都是丈夫对妻子的暴力。《折断的翅膀》通过三位曾经遭受家庭暴力的女性从多个角度走近了这个特殊的角落。
妻子甲:“为什么把你逮到派出所去了,你不但打我, 你还侮辱我了,我告诉你。”
妻子乙:“拿电话线的那种绳子, 勒我, 当时勒的特别的深 ,把我打的 ,把我的脑袋就往那个墙上面撞。 后来最不堪忍受的是 ,我真的 ,我都觉得我都说不出口了那种, 用脚踩你的脸 ,把你的头往厕所马桶里塞。”
妻子丙:“我还是想问问他 ,到底为什么?”
我们观察着这个时代里的一个个不同群体,不同的人,在他们的故事中感受着时代的变化,也感受着时代留在他们身上的记忆。
《纪事》作品《蒙城牛事》
牛群在家给妻子煮饺子:“你看咱煮的这饺子 ,最大的特点馅大 。”
牛群妻:“好 ,哎呀,老公煮的饺子好吃。”
牛群:“来吧 。”
2005年12月18日,这是牛群夫妇俩十分普通的一天,我们在牛群家中看到了我们印象里少有的清静,过去的5年中,牛群一直是在极度喧嚣中度过的。
牛群:“我要永远珍藏着,大伙的这份爱呀。 太真了, 太纯了 ,太厚了 ,也太重了!”
2000年12月28日,笑星牛群到安徽蒙城就任副县长,他的出现在蒙城引起了轰动。
伴随着上任的热闹,对牛群此举的质疑声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在随后的5年中,种种置疑愈演愈烈最终形成一场风暴,让牛群饱偿苦涩。2005年8月13日播出的《蒙城牛市》全程记录了牛群到蒙城担任副县长的前前后后。
2001年4月12日,时任蒙城副县长的牛群来到蒙城特教学校考察,看到那些在危房中上课的孩子,牛群流泪了,他不会想到,就是这所学校,就是眼前这些残疾孩子们,将彻底改变自己未来4年的命运。
牛群:“我能看到这个学校都是危房,那裂着缝,一级危房!可孩子们 ,老师们都在那儿坚守着。老师在认真地教,孩子们在认真地学 ,刻苦地学,学得那么好,我掉泪了。这对咱不是震撼?我的心灵不是洗涤?不是净化?不是升华?所以我当时说脑瓜一热,非常准 这眼泪一流啊,这决心就下了。不行,我得为这些孩子,这个学校我得接过来。”
牛群接手的时候,蒙城县特教学校的帐面上只有2100元,而负债却高达7万元。牛群靠自己的力量很快募集到近469万社会捐款,其中包括牛群自己的225万元。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学校的100多个聋哑孩子就搬进了新校舍。
为了更好的募集资金,学校由公办转为民办,可是这次改制,却使牛群招致媒体的猛烈抨击,一些人怀疑学校转制是把公共资产转成了牛群个人的名下,有人甚至认为牛群在这期间从蒙城至少套取资产3000万,牛群的动机到底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孩子们?这一次,在一生中牛群陷入空前的孤立。
牛群:“我想不通啊!我从来不喝酒,坐在屋里头咚咚咚就开始喝啊!”
记者:“这是什么时候?”
牛群:“这是到快活不出来的时候了,琢磨阮玲玉怎么自杀的?人言可畏,第二个牛玲玉?
不行, 我还到不了那个份儿上,我更说不清了,我能够这么活下来,我能这么挺下来,我能这么坚强下来,我为谁啊?我是为了那些个献过爱心的人.纯粹的,纯纯粹粹为他们。”
事情已经过去几年了,直到今天,如何宽慰曾经为特教学校献过爱心的人们一直是牛群无法释怀的负重。
牛群:“身残心不残 ,体残志不残!马季,马老师 ,马三立老师 。每一个人啊 ,都有这份爱心, 他们都把这个希望表达给了我, 都把这份祝愿委托给我。我辜负不起 。所以当有些个报道上不实的时候,不符合情况 ,我就特别担心伤害他们的心。不光是他们 ,还有好多不知名的人,就是给了一份信任 。就帮着 ,就让帮着他们做,所以说 ,你说我这心里头这个负荷得多大。别的真是我没有什么可怕的,我这方面, 我是太恐惧了 ! 太怕了!
我觉的这么多人的爱心是无价的。是伤不得的。”
2004年7月26日,中华慈善总会将特教学校移交给蒙城县政府,学校由民办改为公办,在县政府针对特教学校的审计报告中说牛群特教学校资产已经增长到936万元;牛群并无任何违法违纪问题。
从那以后,牛群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2005年11月11日,牛群正式告别了蒙城。
群众:“牛县长以后再来, 蒙城永远是你家乡。常回家看看。”
牛群:“谢谢 ,一晃在这儿5年了。一肚子的话 ,我觉得我现在最想说的就是两个字:
谢谢。我怎么都想不到, 这五年的体会 。竟能这么的丰富,和如此的多彩 。人这辈子,是没有几个,难忘的五年的。”
群众:“牛县长在这儿干得不错!”
牛群:“谢谢 ,谢谢。”
记者:“你刚才说牛县长什么?”
群众:“我说牛县长在咱这几年干的不错。”
记者:“为什么这么说?”
群众:“我和牛县长握握手,他给人民带来了多少福啊!”
再次见到牛群的时候,他正在山东胶南市拍摄一部贺岁片,牛群担任这部戏的男主角,这也是牛群告别蒙城之后接拍的第一部电视剧。
一张张或者欢乐或者痛苦的面孔,构成着我们对于他人和时代的感知,面孔是心灵的窗户,是时代的印记在我们每一个人脸上深深的烙印。这些在2005年从我们镜头前经过的面孔,集合着所有的情感和命运,他们汇聚在一起,阐释着我们这个国家共同的记忆。
《纪事》作品《共同的血脉》
宋扬昭:“儿子、孙子、孙媳都来看你了。”这位回乡祭祖的老人名叫宋扬昭,这次他带领全家人从重庆返回家乡湖南,除了祭拜母亲,他还要了结另一桩在自己心里埋藏多年的心愿。
2005年5月5日,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大陆,开始了自己的还乡之旅。5月9 日,在他回到了自己的家乡湖南湘潭的巨鱼村。
这个时候,在大陆的亲人们也都纷纷赶来,其中有一位老人是宋楚瑜的堂叔,他就是宋扬昭。
这一刻,不仅是一个家族的团聚,更是一段中国的历史。
这份族谱共16本,记载了宋家从第17代到第23代的完整的家族谱系,宋楚瑜属于第23代,修谱时尚未出生,他这一脉只记载到他的父亲宋扬晖,后来改名为宋达,宋达就是宋扬昭的大哥。
哥哥宋达和宋扬昭早年间都生活在重庆,直到今天重庆还有宋楚瑜当年生活过的地方。56年前,哥哥宋达一家和宋扬昭分别,两家人从此天各一方,当时宋楚瑜只有7岁,直到1981年,宋扬昭才和台湾的亲人才有了联系。
宋楚瑜的行程很紧,这次在湖南亲人间的会面只有短短几个小时。
宋扬昭已经85了,2005年5月的那次团聚,更加勾起他对亲人们的思念。
宋扬昭:“就是这个地方 ,在这个房子里面。当时没有这么高的楼 ,房子没有那么高, 后面是平房 。都几十年了, 都变了, 变成楼了。小时候宋楚瑜在这个地方住过的, 还有他爸爸妈妈在这里住过。我差不多每个礼拜到他家里来耍 ,吃饭啊 。当时他好小啊。”
记者:“你那时候见过他吗?”
宋扬昭:“见过啊 ,一个礼拜都见一次 。到他家里来玩啊。”
记者:“那时候宋楚瑜什么样子啊?”
宋扬昭:“还是个小娃娃, 跟这个小娃娃差不多大啊 。小娃娃,”
记者:“那时候他很淘气吗?那你带他玩过没有?”
宋扬昭:“调皮 ,调皮, 很调皮的一个小孩 ,他脑筋聪明的很啊!”
新的迹象,新的变革渗透在2005年中国社会的每一个领域,它们留存在我们的镜头当中,呈现出了一幅中国社会变革的广阔图景。
拥有自己的房子是很多人的梦想,可是面对昂贵的房价,有没有一种新的选择?《合作盖楼》记录了“集资建房”背后的种种苦涩。
假球、黑哨、罢赛,中国足球陷入前所未有的尴尬。《以足球的名义》记录了球场内的冲突如何演化成一场震动中国足坛的改革风暴。
这里将要修建一个水库,水库一旦建成,附近4个县的十多个乡镇、20万亩良田都将被淹没,这里是十多万村民时代居住的家乡,这里就是传说中的香格里拉,《守护香格里拉》记录了世代居住在这里的乡亲们在生存与发展面前保护自己家园的渴望。
居民:“要把我们这些人要搬出去。”
居民:“盖起来 ,就一片汪洋。”
《纪事》作品《小区故事》
《小区故事》节目里的物业维权业委会主任王静:“从小到大就喜欢花。”
记者:“这现在业委会主任不当了,闲了。”
王静:“在家就养养花,安享晚年 ,多好啊!老两口住这么大的房子,愿意旅游旅游,这真是幸福的晚年。愿意养花就养花。”
自从2000年王静买了这个房子,每天浇浇花,看看报,安享退休后的幸福时光就是她一直盼望的生活,可是这一切直到5年后的今天才实现。
王静居住的小区当初以“广阔新世界,精彩新生活”为广告词,承诺园区内将有业主会所,中小学幼儿园等配套设施;并提供星级的物业管理。这些吸引了很多人来这里安居乐业,王静就是其中之一。
2001年,当王静入住时,才发现生活并不精彩。
王静:“打开门一看,这屋里那水 ,没到脚面。墙上四个地方,主卧室, 厅里头,两个房间全漏水 。”
屋顶漏水、墙壁开裂、窗户漏缝、暖气不暖,所有的一切终于让业主们非常愤怒。2002年11月, A区业主召开了大会,从408户中,推选出了17名代表,组成业主委员会开始维护自己的权利,并推荐王静担任了主任。
王静她们不会想到维护自己权利的道路竟然充满坎坷。
2004年5月15日,她们炒掉了原物业公司,当聘请的新物业公司准备进入小区的时候,受到了阻拦。
王静:“他们打我们不还手 ,骂我们不还嘴。”
群众:“好!”
王静:“我们要维护我们的家园。”
群众:“好!”
王静:“我80多岁的老父亲躺在屋里,就流着泪说 , 别跟他们扯了,六十多岁了, 扯这干嘛呀 。不要命啦 ! ”
王静:“首先我感谢 ,我是业委会的主任。感谢各级领导对我们,群众这些问题的关心。 表示感谢。我们并不违法,谁是主人 ?业主是主人,我们业主大会授权我们业主委员会。我们就有权炒掉他,
物业办:“按法 ,按程序办。”
业主:“我们不能跟。”
物业办:“依法按程序办。”
经过一番努力,业主们的合法权益终于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认可。
业主:“胜利了!人民赢了!我们业主赢了!”
王静:“往后就是我们自个的家了,一步一个工作都跟大家见面。放一百个心。”
王静没想到终于获得了想要的权利,可是又出现了新的问题,原物业公司虽然被炒掉了,但是新的物业公司一直没有选定,小区出于真空状态,环境也越来越差
业主甲:“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子?”
王静:“你说为什么变成这样子呢? ”
业主甲:“我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成这样.”
王静:“大伙在维权你不知道吗? ”
业主甲:“怎么叫大伙在维权? 我也是业主。”
王静:“我也是也业主啊!这个咱权利是可以谈权利 ,对不对?”
业主甲:“这个事情咱们分开讲,我们小区还是挺不错的。毛病是有毛病 ,但绝不是今天这个样子,今天谁 ,现在谁来对这个事情负责任。”
在选择新的物业公司的问题上,业主们之间的分歧也越来越大。
业主:“华盛物业是谁选的?咱们怎么不知道啊。”
王静:“华盛物业是全体业主三分之二授权于业主委员会,是这么选的。”
业主:“我敢说现在吧全体业主全找来,有三分之二选华盛物业吗?王主任现在敢不敢在开个业主大会?”
王静:“咋不敢开呢!你也是业主,小伙子 ,你也有这个责任。你把17个楼整个表调查调查。 给我拿来,不就完事了吗? ”
业主:“你真以为你是领导呢!”
王静:“明天写个辞职书完事,
王静丈夫:“这不能命搭里头了, 太受不了。把这个事干完, 辞职就完了。爱谁干谁干 ,啥也不管。”
王静:“你一辞职人家有的是人干,别觉得好像缺了你, 就不行了似的.”
王静丈夫:“谁说你。”
王静:“你老在我后面给我打气,咱这年纪在这摆着呢,眼看要七十岁的人了。”
王静:“没事上外面散散步, 多好!这都有一年没上河边散步去。”
2004年12月,A区经过三年的维权,取得了初步的胜利,在开发商承诺,给房屋有质量问题的业主一定经济赔偿;物业公司承诺提高服务的前提下,A区业主委员与原物业公司续签了一年的物业管理合同。
2005年的夏天,王静辞去了业委会主任的职务。
王静:“我今年夏天的时候, 我退下来以后,我晚年生活时间也充足了。我的儿子, 儿媳很孝顺。说妈你散散心吧,要么到美国的领土,就是塞班岛, 天宁岛去旅游。 当我经过上海坐飞机,到天宁岛。 那一坐飞机就是7 8个小时,我在上海飞机场 ,在天宁岛,离沈阳市那遥遥多远的地方,可以那是美国的领土了。都认识我这个老太太。哎呀 ,说这个大姨那不是那个,小区故事里中央播送的,维权那个老大妈,完了 ,他说你为咱们 咱们都是因为现在买商品房, 业主也比较多。大家生活提高了 ,旧房子都不住了, 都买新房子了。
都是业主了 。你们那个维权给我们启发很大,都是这个回声, 我说哎呀 ,走这么老远都有人认识我啊。 我那说电台每天二十四小时都播送, 能从电视里头记住一个人那可真不容易啊!就可想而知 ,就是说在目前在这个这个物业法和业主这个新生事物当中,对老百姓的影响多么大呀!”
王静住的地方一共有6个小区,现在都已经成立了自己的业主委员会,由于王静过去的经历,家里经常会有别的小区的人来请教经验。
王静:“在我们这几年的维权里, 我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就是好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通过我们这两年半的维权, 在我们新世界花园 ,可以说在全国是罕见的,可以说, 人人知道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就是我们的成果啊,我不当业主委员会主任了。
虽然你是区里啊 ,市里啊。 小区办啊,它也没评为老太太什么一个英雄人物。但是我在这个新世界花园老百姓心里,在我个人的心里,我就是维权的英雄。我自己感觉欣慰,这个精神的食粮, 够我晚年享受半生。”
2005年末,一场大雪刚刚下过,在这个曾经因为业主维权而纷纷扰扰的小区里,我们看到的是喧嚣之后的平静,或许这只是又一个新的故事的开始,但愿在那个故事里,所有美好的希望都可以实现。
他们都是中学生,他们厌学、早恋、沉迷于网络,他们的父母把他们送到一个心理训练营。《坏孩子的天空》讲述了他们在这里改变、感动和成长。
纪事作品《高三》,记录了一段高考前的苦涩青春。
《纪事》作品《家有神童》
10岁的张炘炀刚刚走出高考考场时的场面,从这一刻起,张炘炀一家人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高真:“小炘炀 ,你好。 我是天津工程师范学院院学生会主席高真。祝贺你考取我们学校,握握手。”
张忻炀:“谢谢。”
高真:“谢谢你。”
张忻炀:“我觉得自己都成了一个新闻人物了。简直不敢相信!也就是难以置信。”
这么小的孩子考大学应不应该?十岁的神童到底会有一个什么样的的命运?纷纷扰扰的议论围绕着张炘炀的父母。
记者:“对孩子未来发展你一点都不担心?”
张父:“不但心。”
记者:“一点都不但心吗?”
张父:“这个有啥可担心的,就是上大学了。”
张母:“对我们没什么影响, 因为别人说, 就是说,一件事物出来之后 。肯定有人议论, 是不是?褒贬都有。”
紧接着,蜂拥而来的媒体走进了这个本来默默无闻的普通家庭。
张炘炀的成功给家里带来了荣耀也带来了烦恼,来大学报道的这天,在宿舍的问题上,父子俩发生了争执。
张忻炀:“就这破房子, 真是的。”
老师:“这房子怎么了啊!宿舍比以前要差一点是吧。”
张父:“这宿舍可以吧。”
张忻炀:“这宿舍比较差,咱们毕竟,反正我就是主张奢侈浪费。”
张父:“ 你看这孩子, 要不说成不了人。 报道净报道他好的,这样的镜头根本就没有,
要这样的话。这孩子肯定好不了。假如不是亲生父母,要是一般老师,我可教不了这孩子。
对不对?我跟他生那个气,假如岁数大的,我能活多少年,我教他, 把我气死!我还想多活几年呢。我才不教你,你愿意让谁教谁教。”
对发生在孩子身上的变化,张炘炀的父母意见也不一致。
张父:“所以说要是有你妈在, 这孩子不可能教育好。”
张母:“所以说我也不在啊 ,我也不经常来。”
张父:“这要小时候听你的,想在还在四五年级呢。”
张母:“四五年级也不见得就不好,张炘炀啊, 妈没那么认为你。当然说你首先我就是同意那个,天津工程师范学院长的说法,先成人再成才 ,知道吗?”
张父:“啥叫成人,你说啥是成人!始终从小意见就不一致,为教育这孩子生了多少气。”
张母:“别看见谁就趾高气扬的,自己觉的了不起了! ”
张父:“别的媒体根本就不知道,一忍再忍的。”
张忻炀:“那你对我总不是一忍再忍吧!”
张父:“对你, 为了是把你培养好。你看, 我该哄你哄你。”
就这样,在人们的注视中,张炘炀开始了自己的大学生活。四个月过去了,张炘炀现在是数学与信息科学系的大学一年级学生,他的同学平均年龄比他大10岁,他非常喜欢和这些比他大的多得同学们呆在一起,在班级里张炘炀的学习成绩很好,前不久他还在一次英语测验中考了全班第一。
张忻炀:“会了吗?”
同学:“我都是看了前面忘了后面, 看了后面忘了前面。我记忆力不好。你现在英语每天还是坚持背十个单词?”
张忻炀:“我不是每天坚持背多少个单词,我是想背多少就背多少。”
同学:“真的 ,那你现在一天怎么过?”
张忻炀:“反正我觉的我这一天过得挺轻松的。不像你们这样。”
同学:“你背到第几课了,第十课啦!”
张炘炀的妈妈在河北廊坊上班,父亲放弃了工作专门在天津学校里陪伴张炘炀,照顾孩子的生活是父亲最重要的工作。
在一天中,这是张炘炀父子俩又开始的一个新的早晨,以后的几年,张炘炀的每一天也都将这样开始,在张炘炀成长的道路上,大学生活将是他生命中新的一页。
背影是成长,是远去,是牵挂,我们从背影中看出人的负重,还有一种背影,那是一种面对现实的勇气。
CCTV新闻频道
[首播]:周日11点10分
[重播]:下周六23点15分
下周五14点10
联系方式:北京市羊坊店115号央视新闻评论部《纪事》栏目
邮编:100038
热线电话:010-63973106 |